因為已經浸泡了十幾個小時,所以白蕓豆去皮的步驟倒是很容易,用手一搓一撕,外面那層皮就掉了,只剩下兩枚白生生的豆瓣。
白蕓豆的豆瓣看起來和蠶豆很相似,但是這兩者并不是一類東西。白蕓豆屬于扁豆,跟蠶豆是兩種植物。
人多力量大,加上春節期間三百工資大家熱情度比較高,所以不到半小時,一盆白蕓豆就全部去皮完畢。
徐拙把豆瓣用清水清洗一下,然后抓著白蕓豆往蒸盤里擺放,不能擺放太多,薄薄一層就行。
反正蒸柜夠大,不用擔心沒空間。
把豆瓣全都鋪到蒸盤里之后,徐拙把蒸盤一個個的全都塞進蒸柜中,把火調大,讓蒸汽足足的,連續蒸制五十分鐘。
白蕓豆質地比較硬,比較難以成熟,所以要盡量蒸時間長一些,避免等會兒搗成泥的時候有硬塊出現。
趁著蒸制的時候,徐拙又從甜品部挖了點做驢打滾用的紅豆泥和紅薯泥和紫薯泥,當做蕓豆卷的餡料。
然后又弄了一些熟的黑芝麻和白芝麻,在鍋里小火炒香后放在一邊備用。
五十分鐘后,蒸柜停火后徐拙又悶了十分鐘,這才打開蒸柜門,把里面的蒸盤一個個端了出來。
盡管蒸了五十分鐘,又悶了十分鐘,蒸盤里的豆瓣依然完好如初,這玩意兒的硬度真是夠可以的。
不過硬度越高、熟透時間越慢,越說明白蕓豆的質地細膩,做出來的食物口感會越好吃。
趁熱把白蕓豆倒入一個木桶中,然后徐拙抄起搟面杖,就像搗蒜泥一樣開始搡搗。
原本是不需要這么粗暴的,只需要用手把白蕓豆瓣細細揉搓成泥就行。
但是建國這個憨貨準備的白蕓豆實在是多,讓徐拙不得不采用了這種看起來很粗糙的辦法。
不過手段雖然狂野了一些,但是效果卻不錯,沒多久桶里的豆瓣就成了一桶白生生的豆泥。
為了防止里面還有整塊的豆瓣,徐拙又用搟面杖攪了好一會兒,等到里面的蕓豆泥越發細膩,這才把搟面杖拿了出來。
接著,徐拙拿來一個非常細的網篩,用勺子舀了一勺蕓豆泥倒進去,再用勺背輕輕擠壓下去,細膩的蕓豆泥便從網篩中過濾出來。
這是個比較考驗耐心的活兒,不能急躁,一切得慢慢來。因為一旦心急,蕓豆泥中的那些碎屑就有可能混進去,影響成品的口感。
不過這種細活慢做也有好處,等到所有蕓豆泥全都過濾完之后,溫度也降了下來。
在里面撒一些比較容易化開的綿白糖攪開后,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這是把蕓豆泥變成蕓豆卷的一步,也是做蕓豆卷難度最高的一步,因為這一步全程不能直接用手接觸蕓豆泥。
蕓豆泥黏性比較大,而且接下來的步驟不能用撒干淀粉之類的防粘措施,所以只能借助別的方法來把蕓豆泥做成蕓豆卷。
徐拙找來幾個那種比較大一些的一次性食品保鮮袋,舀一些蕓豆泥進去,然后用搟面杖輕輕把里面的蕓豆泥搟成六七毫米的厚片。
這一步做的時候得小心點,因為稍微用力過猛,蕓豆泥就會從保鮮袋里擠壓出來,所以得小心點。
他這副小心翼翼的樣子,看得一旁的建國和郭興旺大氣都不敢出,生怕嚇到了徐拙造成操作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