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鹽焗雞之前先把鹽炒熱,這不僅僅能夠讓鹽味的香氣散發出來,同時也能讓海鹽中的雜質揮發一下,使得鹽更加純凈。
謝海龍炒得很慢,一直等到把這些鹽炒得有些焦黃了,才停下來,把玉扣紙拿過來準備包雞。
他將玉扣紙鋪在案板上,一共鋪了三層。
然后將腌制好的雞拿出來,把表面的那些沙姜末全都抹掉。
“這些一定要去除干凈,不然會糊掉,使得雞肉中也是糊味兒,影響口感。”
把沙姜末去除干凈后,他將雞放在玉扣紙上開始包。
做鹽焗雞跟紙包雞不一樣,紙包雞因為要在油鍋里炸,所以要包得密不透風,而且還不能散開。
而鹽焗雞是把包好的雞放在鹽堆里就行,雞本身是不動的,所以只需要將整只雞層層疊疊包起來就行。
謝海龍把雞放在玉扣紙上,將紙的四個邊分別向中間折起來,把雞包在其中。
然后將這個紙包翻一下,底面朝上放在第二章玉扣紙上,繼續這么橫平豎直的包起來。
一共包三層,這樣雞就會被包得嚴嚴實實的。
雞包好之后,謝海龍這才把瓦罐拿過來,放在工作臺上。
然后端著炒鍋,用鍋鏟往瓦罐里開始加這些炒好的大粒海鹽。
裝了差不多十公分厚的時候,謝海龍停下手中的活兒,把包好的雞放進了瓦罐中。
然后將剩余的那些大粒海鹽全都倒進去,將雞嚴嚴實實蓋在瓦罐中。
做完這些之后,謝海龍將瓦罐的蓋子蒙上,然后放在灶上,開小火慢慢燒。
接著,他又拿了一條廚房用的毛巾,用水浸濕之后疊一下,蒙在瓦罐的蓋子上。
這一步讓徐拙很好奇“謝叔叔,這是什么意思”
謝海龍說道“等到這塊毛巾干的時候,就說明雞肉已經熟透,可以開吃了。”
徐拙這才明白了過來,原來起的是計時器的作用。
不過他轉念一想,這計時器未免太粗糙了點,因為瓦罐有大有小,雞也有肥有瘦,甚至鹽的多少也都不一樣。
另外這毛巾有大有小,材質也不盡相同。
用這個當計時器,真是太拼人品了,感覺還沒掐脈搏來得準呢。
徐拙剛準備吐槽兩句,就聽到謝海龍說道“雞沒熟的時候,鍋里會持續有水蒸氣冒出,遇到毛巾的時候會變成液體附著在毛巾上。
等到雞肉差不多要成熟的時候,肉中的水分和肌肉纖維達到平衡,就不會有蒸汽出現,這時候鍋里的熱氣能夠將毛巾上的水分快速蒸干。
這是一種很高明的判斷方式,至少粵菜的老師傅,都喜歡這么判斷鹽焗雞的成熟情況。”
原來是這么回事,徐拙感覺臉上有點燙。
幸好沒有吐槽出來啊,不然今天這視頻就得重拍,怪不得那些大人物和高手輕易不說話呢,肯定是知道言多必失這個道理。
濕毛巾蒙在瓦罐的蓋子上之后,謝海龍將火又調小一些,然后就是漫長的等待了。
不過說是漫長,卻比想象中短了很多。
因為謝海龍把火調小之后又說了兩句話,攝像師就上來開始拍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