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雞是江西的一道名菜,之前還被入選了江西十大名菜。
這道菜滋味醇厚,甜中帶咸,咸中帶鮮,口感勁道,讓人久吃不厭。
這道菜能夠創作出來,據說還跟文天祥有關。
當年文天祥被俘之后,被關押在江西的一個監牢里。
當地有位老婆婆感念文天祥的忠義,特意買了一只雞,帶上米酒去監牢。
原本她是聽說文天祥已經就義,所以打算用雞和米酒在監牢里祭奠文天祥。
但當她把雞擺出來,倒了三杯米酒之后,才得知文天祥還沒死,這會兒還在監牢里。
帶來的雞是生的,也沒法吃,監獄的一個獄卒幫忙拿來一個瓦罐,老婆婆就把雞放進瓦罐里,然后將三杯米酒倒進去,然后在鍋里燒制。
做出來的雞讓監牢中的文天祥大呼好香。
文天祥英勇就義之后,當地人為了紀念他的忠義,便將這種肉的方式,命名為三杯雞。
而且在流傳的過程中,原本要加的三倍米酒,也變成了一杯米酒,一杯醬油,一杯豬油或者香油。
這就是三杯雞的由來。
徐拙不知道真假,但鄭光耀講得倒是挺投入,他也沒好意思打斷。
各地的這種美食傳說有很多,真真假假讓人難以分辨。
不過根據徐拙的經驗,凡是跟乾隆和慈禧沒啥關系的,就有可能是真的。
這倆人帶貨的美食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到連那些老外都表示完全不相信的,更別說國人了。
不過跟兩人沒牽扯的那些傳說,雖然也有假的,但多少也會有憑據的。
三杯雞這道美食發展到現在,早已經走出江西,在兩廣、福建、臺灣甚至東南亞國家盛行。
在發展過程中,還衍生出來四杯雞、五杯雞,以及三杯鴨、四杯鴨、五杯鴨等菜品。
而不同的地區,所用的調味品也不一樣。
可以說非常豐富了。
今天和鄭光耀一塊兒拍這道三杯雞,徐拙原本以為這老頭會用粵式的方法來做。
畢竟粵菜是成長型菜系,別的菜系的菜品被粵菜吸收后,會有限度的進行改良,以期讓味道和口感更好,更符合粵式菜品清鮮有鍋氣的要求。
做三杯雞這道菜品,用料其實很簡單,除了一整只雞之外,剩下的就是醬油米酒和豬油了。
嗯,作為一個老牌粵菜師傅,鄭光耀自然很清楚豬油在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這些老牌廚師跟現在動不動就搞創新的年輕廚師不一樣,他們對菜品的理解更深刻,對于配料的運用更靈活。
雖然很多菜品,他們會因地制宜的做出不同的調整。
比如在家做菜時候,就跟飯店后廚完全不同,畢竟兩者灶頭的火力相差很多,家里的調料和香料,也沒有飯店后廚更全一些。
但不管在家還是在飯店,他們都有能力把菜品做到色香味俱全。
這其實挺不容易的。
因為好多廚師做菜好吃,完全是用調料和專業的灶具廚具造成的。
在飯店后廚這種“體制”內,他們或許能做出好吃的菜品,但離開這個體制,做出來的菜品或許就一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