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事情要從多年前說起。
當初姜父進士及第,被遣到涼州擔任地方官。他體恤民情,兢兢業業,稱得上是政績卓然。但后來卻主動辭官,攜妻女回到家鄉定居,當了個教書先生。
南云那時少不經事,甚至還是經人提起,方才隱約能想起有過這么一段時光。她并不明白父親好好的為何會辭官回鄉,但也未曾問過。
直到四年前,父親入獄,罪名是當年在涼州之時曾經收受賄賂,辦案之時草菅人命。
南云自然是不肯信的,花了許多銀錢打通關節,想方設法地混入監牢之中去見了父親一面。
姜父見著她后驚駭得很,再三催促她離開,不要管這件事情。在她再三追問之下,姜父解釋說,自己未曾收受賄賂,但的確曾經誤斷過案子,于心有愧,如今也是罪有應得。
南云失魂落魄地離開了監牢,她還未想好究竟該如何做之時,父親卻已經自戕于牢中,終結了此事,像是想要拿命來償還曾經犯的錯。
母親受不得這樣的刺激,直接病倒了,她那時候也不過十四五歲的年紀,只能想方設法地安葬了父親,接過了擔子。
一忙就是三年,沒有喘息的余地,也沒有那個精力去細究真相。
又或許,是她也并不愿意接受,所以自欺欺人地不再多想。
這件事情南云未曾向任何人提起過,深深地埋在了心里。
而直到如今,徹查史家,牽扯出了當年的舊案,真相才得以浮出水面
史大將軍這些年來駐守邊關,涼州的官員近半數都是他的親信,可謂是把持一方,欺上瞞下,從中貪墨良多。姜父辭官回鄉,只是因為不愿與之同流合污,故而心灰意冷離開罷了。
而所謂收受賄賂,草菅人命,也是旁人的手筆。四年前事情被查出,可這人有史家庇護著,一番運作之后尋了個姜父這個無權無勢的來頂缸。
蕭元景著人詳查了此事,刨根問底,方才知道原來姜父當初也并非自盡,而是被人在其中動了手腳,謀害了。
以姜父在南云心中的分量,蕭元景深知此事會對南云造成多大的影響,思來想去總是放心不下,覺著這并非是一封信就能交代清楚的。
猶豫之后,他撕了已經寫好的向南云解釋的信,在關城門之前離開了京城,趕赴姜家。
如今朝堂上下,因著史家之事沸沸揚揚,陸續牽扯出不少舊案來,形勢可謂是瞬息萬變。此時離京,絕非明智之舉。可蕭元景一想到南云知曉此事后的反應,就怎么都放心不下。
再者,他也已經有月余未曾見過南云,心中也時刻惦念著。
所以反復掂量之后,蕭元景還是決定連夜去見一見南云,等到明日一早再趕回來。
這一來一去,大半時辰都要耗在路上,興許壓根沒有休息的時間,但他還是毅然而然地去了。這種事情,他不能讓南云獨自面對。
以姜家距京城的路途,縱然是快馬加鞭,趕到之時也已經是深夜。
看守在外的侍衛見了蕭元景后,連忙行了禮,蕭元景翻身下馬,進了姜家后直接向著南云的屋子而去。
屋中還燃著昏黃的燭火,顯然是尚未睡去。
蕭元景的腳步一頓,他心中明白,南云怕是已經聽了風聲,所以才會至今未曾歇息。
史家的事情鬧得朝野震動,市井之間更是流言蜚語漫天,與之相關的事情都成了百姓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傳得極快。
蕭元景心下嘆了口氣,他走近了些,聽見里邊傳來桑榆的聲音,正在開解著南云。他沒再猶豫,直接敲響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