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魏母已經五十八歲了,早年吃過不少苦頭,為了讓自個兒夫君讀書,沒少繡了東西,不過她夫君到底也沒能考上進士,反倒是長子,二十八歲便已經成了二甲進士。
老人家身子骨還不錯,唯獨眼睛看不太清楚了,大抵跟早年熬著做繡活有關系。
所以哪怕孫兒、孫女就在跟前,她卻也是看不清楚的。
不過這并不妨礙老太太對兩個孩子表示親近,一手拉著一個,一口一個心肝兒,噓寒問暖,關懷備至。
過了好久,才松開兩個孩子,臉上還帶著淚呢。
也是,到了這個年歲,都向往天倫之樂,偏小兒子任職的地方遠,而且又多年不得晉升,想挪個地方都不行,連帶著這兩個孩子,平時也跟她遠隔千里,如今好不容易見面了,情緒難免激動了些。
魏大伯的夫人孫氏勸了許久,魏母這才止住眼淚。
“好孩子,便是嫁了人,也要常回來看看我這把老骨頭。”
魏母最舍不得的還是這個孫女,老魏家人丁單薄,孫輩兒里頭就只有這么一個女孩,又跟著老二去了燕縣,走的時候還是個小豆丁呢,再見便是要嫁人了。
魏蓉對著老太太很是恭敬,這也是母親再三叮囑過的,孝道大于天,老太太作為魏家的長輩,有時候說句話比大伯父還要有用。
不過到底是沒有討好過人,不太能夠把握中間的分寸,對老太太恭敬有余,而親近不足。
但是作為大房和二房唯一的女孩兒,魏蓉原本就是被捧到手心里的,就連婚事也是再三思量過的,不是用來收斂人心,也不是用來鞏固地位。
未來公公是柳州城的從七品判官,頂頭上司便是魏家長房的魏大伯,但凡是個稍微有些成算的人家,就必定會善待魏蓉。
至于魏蓉的夫婿孫行川,算不上是青年才俊,在讀書上只能說是資質平平,今年才剛考中了秀才,想要中舉的話,恐怕還有的熬呢。
但是性情溫和,人又孝順,沒那么多花花腸子,是一個老實到近乎憨厚的人。
這樣的人,日后不指望能有多大的出息,但是守住家業還是可以的,等中舉以后,也可以像孫大人一樣在柳州城謀個官職。
柳州城不乏青年才俊,比孫行川條件好的不難找,但是挑來挑去,魏大伯還是覺得孫家的長子更適合侄女。
蓉娘也是在柳州城出生的,長到三四歲才去了燕城,都說三歲看大,八歲看老,性格方面可能日后還會有變,但是模樣基本上就是定了型的。
連圣人都說,知好色,則慕少艾,魏大伯也是男人,知道容貌對于女子來說有多重要,正室夫人把日子過得苦巴巴的多的是,他不希望自家侄女兒也是如此,所以寧肯低嫁,也不能高嫁。
再者二弟的性子他也明白,就不是個愛管事兒的,能得一會兒清閑,便得一會兒清閑,兒女的教養上肯定不會上心。
至于二弟妹,就那性子,能把后院理好就算是不錯的了,不指望教出一個蕙質蘭心的才女來。
魏大伯這個做伯父的幾乎是操1了當父親的心,二弟妹多年來就只有這么一個女兒,他不可能把人接到柳州城來教養,只能是在婚事上下功夫,已經是盡可能面面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