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魏鵬對這個堂叔卻是濡慕的很,他都已經開蒙兩年了,也算是一個小小的讀書人,也向往著萬千讀書人全都向往的金榜題名、狀元及第。
堂叔雖然沒有狀元及第,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也并未金榜題名,可已經中舉了,而且是十四歲中舉,十四歲的解元。
在此之前,真的就差那么一點點,便是小三元。
這一路過來的成績,不止遠超他的開蒙先生,連他的父親、他的祖父也比不得。
他就希望等到自己長大以后,也能像堂叔一樣,一路過關斬將,拿案首、拿解元。
今日這樣的場合,魏鵬不能跑過去給堂叔添亂,不過這并不妨礙他一雙眼睛隨著堂叔轉。
可愛呆萌,又帶了些濡慕的眼神,魏時整個心都快化掉了。
天知曉,他這輩子不過十四歲,怎么會突然一瞬間想要做父親。
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他在孫順身上沒有辦法感受到的親緣關系,在魏鵬身上卻是感受了個十足十。
自家的孩子自然是同別人家的不一樣,怎么看怎么好看,怎么看怎么順心如意。
這個年節對于魏時來說,大概是過的最熱鬧的一個年了。
上門拜訪的人絡繹不絕,收到的帖子數不勝數,就連今年的拜年祭祖,也是站在前頭的。
好在,接下來這幾年,他不打算繼續待在柳州城了,否則光是這人情往來,就不知道要占多少功夫,哪還有時間進學。
這樣的迎來送往,實在是讓魏時厭煩,來的人多數是他不曾認識的,見都沒有見過。
可又不能說完全沒有關系,有同族的人,有大伯下屬的子侄,還有一些七拐八拐的親戚。
全都拒而不見,大伯面子上也不好看,而且他也免不了被人說是輕狂。
可見了這個,不見那個,又有厚此薄彼之嫌。
所以還是離開的好。
魏時連元宵節都沒過,就帶著人回了燕縣,當然了,他只是回去看看,姨娘就沒必要跟著了,捎了兩幅繡品回去,一幅是給父親的,一幅是給母親的。
這不識字也有不識字的好處,否則的話,還得寫封信,還不如繡幅東西省心呢。
多年不回燕縣,如今看到燕縣的城門都覺得陌生了。
魏時是坐馬車回來的,天氣寒冷,又不著急趕路,當然是坐在馬車里,拿著手爐更舒服了。
不出所料,知縣府是沒有人來接的,來接他的是昔年的小伙伴。
而且來的人比魏時預計的要多。
不是厚此薄彼,而是一個班上的同窗,也有遠近之分,這一點從書信上就可以看出來。
有的早就已經沒有聯系了,有的還保持著一兩個月就寫一封信的頻率,還有一年才寫封信問候一下的。
魏時要回來的消息,也就告訴了五個同窗,還有給他開蒙的先生何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