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自家兒子和太子家的小皇孫,一個三歲半,一個三歲,見面之后真就跟小大人一樣,既不讓人抱著,也不需要其他人介紹,自顧自互報了姓名,就已經相互認識了。
兩個人應該都是因為沒有跟同齡的小孩子玩過的緣故,這會兒見了面還挺新奇的,板板正正的站著聊天兒,很是有禮貌的樣子。
從姓名聊到今天早上的膳食,從肚子餓不餓聊到今日的功課有沒有做,再從功課聊到以前學的東西。
會不會背詩經,會不會背千字文,會不會寫字,會不會唱童謠,會不會打拳,會不會彈琴……
宮里宮外不一樣的孩子,學的東西除了禮儀規矩之外,倒也是差不多的。
不過半歲的差距,在兩個孩子身上體現的還是挺明顯的,除了個頭之外,還包括學習到的內容。
小皇孫已經學過千字文了,但是還不能全部背下來,詩經更是壓根就沒學過,寫字也是剛剛開始學,只能是寫幾個簡單的字。
不過兩個小家伙脾氣和性格都挺好的,耐性十足,即便是交流這些功課上的事情,也沒見哪個人露出不耐煩的樣子。
幾個大人這會兒都不說話了,頗有興致的瞧著倆孩子,看孩子跟孩子說話,也還是挺有樂趣的。
魏時想的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三歲多的小孩,其實也到了該有玩伴的時候,大人照顧的再怎么細致,也是需要跟同齡人交往的。
只不過讓他把這么大的孩子送去學堂,他自個兒也不忍心,如今的學堂,哪怕是可以給小孩子開蒙的學堂,跟后世的幼兒園、小學也還是不一樣的。
魏時早先就是跟著何秀才開蒙,他是班里頭年紀最小的一個,可也沒受到什么特殊待遇,該學的內容學,該罰的地方罰,跟其他七八歲大的孩子沒什么區別。
如今都講究‘嚴師出高徒’,先生對學生貫來是嚴厲的,這方面是不分年齡大小的。
魏時從來都沒想過送兒子去學堂開蒙,或者是單獨請個先生到府里來,開蒙這方面的內容,他還是打算要親自來,等孩子再大一些,最起碼也要等到歲的時候,再送到學堂或者是書院里頭去。
可如今瞧著兒子跟小皇孫友好相處的畫面,倒是覺得自個兒之前的考慮有些欠妥的,孩子總歸是需要玩伴的,總不能等到了歲,再讓他學著去跟同齡人交往。
兩個小孩子說著說著,就說到了玩具上,整個大靖朝,大概都沒有比魏遠玩具更多的、更新奇的了。
發條玩具小皇孫是有的,而且還是頂貴頂好的一套,但是什么滑滑梯、積木、攀爬架、搖搖馬、毽子、沙包……這些就是聽都沒聽說過的東西了。
作為太子嫡長子,曹昐學的東西要比同齡人全面的多,但是玩的東西可就太少了,不光是跟魏遠這種開了外掛的沒得比,就算是跟普通的官宦子弟,也比不了。
除了益智類的玩具,還有那一套發條玩具之外,小家伙能玩的只有東宮的一座秋千,而且還不能是自個兒坐上去玩兒,只能是由人抱著。
也是可憐。
太子起先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一直到倆小的在滑滑梯上排隊尖叫滑行,看的有趣的同時,心里頭也有些悵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