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概才是普通小孩應該有的樣子吧。
作為太子,他知道如何培養一個繼承人更好,但是作為一個父親,他也不想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失去童真,不過才三歲的小娃娃,因為嫡長子的身份,已經背負了很多了,日后只會越來越多。
再想想曾經在魏大人那里看到過的畫冊,突然覺得他這個父親做的也不怎么樣,把父皇養孩子的經驗生搬硬套過來,未必就是最好的。
昐哥兒跟當初的他不一樣,中宮無子,父皇必須要盡快確定下來繼承人,盡早的把每一個孩子的路都安排好,都安排的不一樣,這樣才能避免日后起沖突。
但是昐哥兒是嫡長子,論嫡論長都占了首位,日后要走什么路,可以說是生來就已經注定了的,將來要背負那樣的重擔,小的時候真不能過于苛責了。
還是像魏大人這般,提早教養孩子的同時,也并不妨礙孩子有一個充滿童趣的兒時。
進了魏府,還沒跟魏大人聊幾句呢,太子就已經受益良多了。
正打算好好交流一番育兒經驗的太子,猝不及防就被驚到了。
“從安南國帶過來的稻種,真有你說的那么好嗎?”
抗旱不說,產量還大,幾乎超出了現有稻種產量的四分之一,可別小看了這四分之一,全國種水稻的地方那么多,如果能將其普及,多出來的糧食不知能養活多少人。
“根據他們幾個在安南國的查訪,確實是如此,但是作物都有各自的習性,能夠適應的氣候和溫度不同,稻種還沒有在大靖朝種過,因此并不能確定,在大靖朝是不是還能保持有這樣的特性,這事兒下官已經著人安排下去了,特意從安南國帶回來的農人,這稻種能不能有用,明年試一試就知道了,下官也是想著先把這事兒在您這兒報備一下。”
糧食的事情是大事兒,他當初也把魏大人的一些觀點都告知了父皇,朝廷已經派人去周邊的小國尋找有價值的植物了,只是收獲不大。
另一方面出海的事情也已經在朝廷的考慮范圍之內了,準備工作首先是從工部做起,朝廷這一年來在各地搜羅了一批造船的能工巧匠,再加上工部原有的匠人,大約到明年,就可以正式啟動造船計劃了。
到時候他也會被調往工部,包括最先提出這個想法的魏大人,到時候肯定也是要被調過去的。
大皇兄在兵部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父皇授意的,如今兵部也算是有了一部分改變,原本安排魏大人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兵部改革的口子既然已經撕開了,后邊也就不用著急了,按照父皇的話來說,螞蟻吞大象,慢慢熬就是了。
“這事兒,魏大人做的對,不管這稻種能不能成,孤都會告知父皇,皇莊這邊明年也要種一些,就算一時沒辦法達到預期中的產量,日后未必不能,畢竟大靖朝有這么多能工巧匠在,不過還得麻煩魏大人今年先勻一些稻種和農人過來。”
他倒不是信不過魏大人,就是覺得事情不太可能這么順利,得做兩手準備,如果明年種出來的稻子,產量沒有達到預期,那也并不意味著就這么放棄了。
能在安南國達到如此高的產量,就說明這稻種有其優越之處,皇莊里養著培育植物的好手,代代相傳,積累了那么多的經驗,未必想不出好辦法來。
所以還是盡早的讓皇莊也培育一部分最好。
沒想到事情的走向是這樣的,魏時倒是答應的痛快利落,跟發條玩具和正在研究當中的鐘表不一樣,后者他真的是想用來牟利,所以不太愿意把利益分出去。
但是前者就跟利益無關了,讓人往安南國跑這么一趟,又讓夫人安排著試種,并非是為了牟利,而是想著能讓更多的人吃上飯,少一些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