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楓并不覺得夫君會不期待再有孩子,遠哥兒是很好,哪兒哪兒都好,可誰還會嫌孩子多。
不過看著分別了一年多的夫君,劉楓什么都不想再想了,人生苦短,就該高高興興的過日子。
今夜難眠的何止是魏府,事實上在封爵的消息傳出來之后,整個京城都炸了。
多少年了,除了外戚,朝廷這還是頭一次給外姓人封爵,哪怕只是一個一等伯呢,不是侯爺,也不是公爺。
各種羨慕和嫉妒在里頭,但同時也讓大家瞧見了希望,封爵的口子竟然已經開了,那就說明皇上并不是吝嗇的一個爵位都不肯給,只是標準可能跟大家想象中的不太一樣。
被封為航海伯的魏時,既然已經成功走出了一條路子,現成的研究材料,無論是他這一次出海,還是之前幾年的仕途生涯,甚至他讀書時的瑣事,他的出身,這些都要拿出來研究。
就算是已經做到正一品的三公,也都是盼著有朝一日可以封爵的,在官場上留下的余蔭,子孫未必能用得到多少,爵位才是保證。
更何況,哪一個官場里的老油子也不想被一個年輕人壓過去。
魏時不僅僅是在開國之后,頭一個因功勞而獲封的一等伯,同樣也是現在最年輕的一等伯,靠繼承得來的爵位,那真的是熬死了祖父,再熬死了父親才行,可自己掙下來的爵位就不一樣了,跟父母沒什么關系,跟祖上更沒關系。
魏時的履歷很簡單,一個正七品知縣的庶長子,跟貴重扯不上什么關系,而且少年坎坷,十歲之前被稱作嫡子教養,十歲之后,有了嫡出的弟弟,就被打回原形了。
十一歲的時候,便留在了伯父家里,寄人籬下。
但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縣案首、府案首、解元、會元、狀元,除了院試之外,每一次都是頭名,可謂是驚才艷艷。
實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運氣也很好,拜了沈舟為師,娶了劉唐將軍的女兒,還沒入仕途呢,就借著新記賬法在皇上那里掛了號,之后更是順風順水,戶部、兵部、工部,跟太子、大皇子和三皇子處的都不錯,甚至連小皇孫都常去魏府做客。
在出海前的幾年,參與了賑災,主導了造船、路線規劃,據說朝廷今年推廣的新稻種還跟這位有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魏時的兒子魏遠名氣也不小,神童之名而不止在京城流傳,在整個北方都小有名氣,而被傳誦最為廣泛的幾首詩,確實是頗具靈氣和功底。
一番研究下來,曾經在房間毀譽參半的魏大人,一方面運氣足夠好,總有貴人相助,另一方面,也確實是做了不少實事兒。
剛進戶部那一年,就主導了羊豐府清吏司新記賬法的改革。
到了兵部之后也沒閑著,除了出去賑災之外,整個兵部的改革,可以說都是由這位開始的,誰都知道萬事開頭難,最初的這個口子可不是那么容易開的。
工部,才應該是魏時這個爵位的‘發家之地’了,一調過去,主管的就是造船這事兒。
這樁樁件件都是實打實的政績,可還是讓人羨慕朝中有人好辦事兒。
魏時初入仕途,就可以主管整個羊豐府清吏司,跟當時的戶部尚書沈濤不無關系,在兵部之所以敢做改革的先鋒,也是因為岳父就在兵部做尚書,順帶還有大皇子撐腰。
工部這一攤子事兒就更別提了,皇上是什么心思,要想發展哪個地方,最清楚的人不還是太子,魏時一入工部就被安排負責造船,甚至有可能連入工部的事情,都是太子授意的,這么好的機會,太子不留給母族,不留給妻族,反倒是給了魏時。
有實力,又有運氣,人又懂得抓住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