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將能夠建功的地方實在是太少了,所以但凡是有些機會,都會搶著去,六年前賑災的時候如此,去年要出海也還是如此。
趕上太平盛世對武將來說,確實是有些‘殘忍’,除了熬資歷之外,很難找到別的晉升途徑。
“我雖不知道圣上是如何打算的,可二舅兄這次的功績是實實在在,能直接升遷最好,就算不能,那這份功績也記上了,不會被抹沒了去。”
當今賞罰分明,雖然有時候也會被人吐槽吝嗇,但絕對不是一毛不拔之人。
“爹爹當年也一直想讓幾個兄長棄武從文的,只可惜沒這天分,到了鈺哥兒這兒,爹娘其實都已經不抱什么希望了,也沒想著讓他擔起什么重任來,能顧得了自己就行,沒想到劉家出的第一個正兒八經的文人,居然還是鈺哥兒。”
只讀書不練武,可算不上是什么正兒八經的文人,鈺哥兒是自個兒考取了功名的,而且還是秀才功名,夫君走的那一年,鈺哥兒剛剛入仕途。
不過這官職也是夠低的了,秀才功名,哪怕托了關系,也只能從正八品的位置做起。
魏時要知道夫人是怎么想的,必然相當無奈,正八品在官場當中自然算是低的了,可對于剛入仕途的人來說,已經算是不錯了,堂兄還是舉人呢,一開始只能從正九品做起,熬到現在也不過是正八品而已。
作為官員,魏時可以明顯的感知到大靖朝的蓬勃和生機,這一點從各地統計的參加縣試的人數上,就能看得出來,參加縣試的人數在逐漸增長,也就意味著讀書人越來越多。
最近這兩屆的會試,上榜的人數也在擴大,越來越多的人獲取了做官的機會,這樣才能競爭上崗,不至于讓庸官占著位置不動。
但是同樣的,人越多,競爭獲勝出來的人越優秀,在官場上的人想要升遷就越難。
對官員來說,或許并不能算是一件好事,但是于百姓而言,那就是利大于弊的好事情了。
想想劉鈺,魏時都覺得驚訝,什么時候那個做事情只有三分鐘熱度的人已經長大了,成親讓劉鈺仿佛脫胎換骨一般,在讀書上發起了狠勁兒。
幾年的功夫,還真就考到了秀才的功名。
魏時轉過頭來打量著夫人的神色,要知道這幾年夫人可是對劉鈺兩口子羨慕的不得了,人家成婚晚,長女小了遠哥兒整整四歲,可是卻趕在他們前頭成就了一個‘好’字,一子一女連起來便是一個‘好’字。
這種人為沒辦法控制的事情,魏時也沒法子,他陪著夫人拜過送子娘娘,也調養了好長時間的身體,沒少用了藥膳,但都沒什么效果。
“前段時間,弟妹已經坐穩了胎,我才知道她竟又懷上了。”劉楓語氣里也有些羨慕,還有些釋然。
“我還是那句話,夫人為我生了遠哥兒,就已經足夠了,咱們一個頂他們十個八個。”魏時安撫道。
在這個講究多子多福的年代里,魏時也就只能如此安慰夫人了,反正他不嫌孩子少。
盼了那么些年了,劉楓失望的次數多了,自個兒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也學會了跟夫君一樣安慰自己。
其實還挺暖的,魏家雖然人丁單薄,可夫君的身體也沒什么問題,只是緣分未到罷了。
她們夫妻倆膝下就只有遠哥兒一個孩子,夫君也沒想著納妾,還反過來安慰她。
她要是一直想不明白,這么糾結下去,那就真真是辜負了夫君的這一番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