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家族的重要之處,通過血緣連接起來的家族關系,比什么東西都要牢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很多大家族的旁支子弟,家里的田地沒見得比他們家多多少,可就是因為有家族的底蘊在,家里頭的藏書比他們多,小孩子讀書的時間比他們早,甚至在同等水平的情況下,這些人更有門路能夠得到名師的教導。
在步入仕途之后,那就更能夠體會到家族的重要性了,父親在官場上沒有能夠幫襯的人,所以哪怕好不容易才考到舉人,好不容易才做了官,可是一直到老了的時候,也才不過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縣丞而已。
他比父親要稍稍幸運一些,一則是因為二甲進士出身,起點要比父親高,二則也是因為在京城那幾年,他也有下意識的與同年的進士交往,家族沒有底蘊,那就只能靠友人來湊了。
他曾經無數次地為魏家人丁單薄嘆惋,祖父祖母就父親這么一個兒子,父親呢,就只有他和魏仁兩個孩子,在他這一輩兒上,就只能是他們兄弟兩個人相互扶持。
相互扶持個鬼,事實上,他對魏仁這個弟弟,從小就只能是管教和扶持,一輩子也沒等來弟弟扶持他的那一天。
別說是等弟弟來扶持他了,魏仁年輕的時候還好,雖然也沒多少上進心,但還是服管的,后來自打離開他身邊之后,娶了李氏,在燕縣那邊做起了知縣,想扶都扶不起來了,大半輩子都混吃等死。
在官場上不求上進,在家里頭也管不住后宅,任經理是怎么說怎么是,想把庶長子當做嫡子教養那就放到身邊來,等李氏自個兒生了兒子,那就把原本養在膝下的孩子踢到一邊去了。
這是魏氏子弟,是個活生生、好端端的孩子,不適合吃口飽飯就能過活的畜牲,更不是一個能夠隨意拋來扔去的物件。
弟弟糊涂,李氏愚蠢。
一直到年邁的時候,魏成都沒辦法想象,如果當年李氏不是狠下心來,讓只有十一歲的魏時千里迢迢送嫡姐出嫁,魏時如果在十一歲的時候壓根就沒有來柳州城,還不知道要在燕縣那邊遭多少罪呢。
這可是魏氏家族的‘千里馬’、‘麒麟兒’。
魏家人丁單薄,他膝下就只有魏定這么一個孩子,讀書的天分雖然比他好,可是身子骨卻不怎么樣,讀書人雖然跟武人不能相比,用不著有太過強悍的體格,但同樣也不能太過病弱,否則的話,在考場上那根本就熬不過去,更別提是把應有的水平發揮出來了。
所以在兒子身上,他不敢抱有太大的希望,也怕給孩子的壓力太多了。
魏時來柳州城的時候已經十一歲了,這個在此之前他從來都沒有見過面的侄子,無論是學問,還是氣度,全都出乎了他的預料。
魏仁跟李氏放養出來的孩子,最近這一年多又經歷了那么大的變故,想象當中,應當是一個性格比較怯懦的孩子,又或者是帶了些憤慨和尖銳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