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成出生的時候,父親還只是一個童生,一家人都住在江佑府的魏家村里。
哪怕是出了一個童生,日子跟村里的其他人家也沒什么不同,母親日日都要熬夜做繡花,祖父祖母也要下地干活,因為要供養父親讀書,日子過得反倒是比其他人家更為艱難一些。
倘若母親不是繡活不錯的話,可能家里頭都供不起父親讀書來。
對于他們家這種普通的農戶來說,想要供養出一個讀書人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聽祖父祖母說,早些年的時候,甚至要勒緊褲腰帶才能擠出銀錢,把父親送到鎮子上的私塾里讀書。
母親嫁過來之前,父親就已經是童生了,這也是父親能夠娶到母親的原因之一,畢竟母親的一手好繡活,在沒有出嫁的時候,在附近的幾個村子里就已經很有名氣了。
祖父祖母去世的很早,那時候魏成還不到十歲呢,兩位老人就已經雙雙離開了,父親從童生到秀才,再到舉人,基本上全都是靠著母親的雙手供養出來的。
父親終于成了舉人,魏家也改換了門庭,科舉改變了他們這個普普通通的農戶之家,跟弟弟比起來,他更能夠體會到家里頭的變化。
父親成了舉人,母親便不用再做繡活了,那時候母親的眼睛已經熬得快不行了,很多東西隔遠了就看不清楚,繡活也越做越差,早就已經跟年輕的時候沒法比了。
不過,盡管如此全家人都還是很開心的,包括母親,夫君中舉之后,一家人都從苦水里頭熬出來了,日子特別的有奔頭。
他從小就把父親當做自己的榜樣,小時候讀書苦,家里頭的銀錢實在不多,在八歲之前,他都是跟著父親讀書的,一直到父親中了秀才,家里頭的銀錢才沒那么緊巴巴的了。
等到父親中了舉人之后,日子那就更好過了,好過到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覺得自個兒是活在夢里頭。
正是因為在父親身上體會到了讀書的好處,所以他才會拼了命的讀書,從童生到秀才,到舉人,最終二甲及第,他做到了父親當年都沒能做到的事情。
當然了,他跟父親幼年時的條件還是不一樣的,父親七歲才去私塾讀書,家中根本就無人能夠做到父親,再加上日子過得苦,父親年幼讀書的時候,肯定也沒辦法特別專心,總還是會記掛著家里頭的。
跟父親相比,他從小到大的條件可就要好太多了,這也多虧了父親和母親,多虧了當年勒緊褲腰帶都要供父親讀書的祖父和祖母。
說句不太好聽的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樣的道理是實實在在的,父親成了舉人之后,整個魏家的門庭都改換了,他們這些魏家人自然也都跟著沾光受益,包括村子里頭的人也是這樣,有一些人其實跟他們家的血緣關系已經非常遠了,但是照樣能夠從中得益。
魏家村出了一位舉人,眾人就仿佛是有了倚仗,不必擔心被旁的村子欺負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