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工人離去的背影,經理嗤笑了一聲,彎下腰把地上的十塊錢撿了起來,彈了彈,清脆的聲音讓他沉醉。
他一邊搖著頭,一邊讓秘書把負責工人工作的小頭頭找來,打算傳授一點經驗。
實際上解雇這些工人的原因并不是經理所說的那樣,純粹是因為他們找到了一些更便宜的工人,那些移民工。按照帝國社會服務部現行的標準,西部工人階級的保底月薪是四十七塊六十五分,比南部工人的保底工資少了七塊,部分行業少了十五塊。主要是因為西部的物價水平要低于南方,所以在工人工會的協助下制定了這個標準。
同時這些兩年工期的工人已經到達了工齡福利領取的第一年,如果繼續雇傭這些工人,不僅要給他們更多的福利待遇,比如說半年期的體檢,帶薪假期等。在工資薪水方面,每年都要遞增百分之五,每年年底時還需要有一筆獎金,獎金的多少公司自己決定,最少一塊錢。
工廠企業再使用這些熟練工的時候,成本就會開始急劇的增加,所以在小微企業中工人的流動性很強,幾乎沒有多少能夠長久的在某個企業工作下去。只有那些任勞任怨并且懂得經營人際關系的熟練工才能夠成為“老帶新”的標志性人物留在公司,享受各種最低標準的福利待遇。
當然,并不是說所有企業都會這么做,部分中型企業和大型企業和這些小微企業恰恰相反,他們愿意提高工人的待遇,也要留住這些熟練工。一個熟練工為企業增加的收益遠遠超過他們從企業獲得的財富,這其實也是一種企業本身的現象,或者是問題。
在缺乏盈利點,產品制造技術要求低下,大量崗位都是重復勞動的企業中,這種現象比較常見。因為新工人進入工作崗位并不需要任何的技巧,他們可能只是麻木的站在流水線旁做著任何人都會做的工作,新員工和老員工的差別不大。
那些大企業則不同,他們有足夠的利潤,同時生產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技術門檻,不是所有工人一進入工廠就能上手的,所以他們需要也有足夠的資本來留住熟練工。兩極化的差異歸根結底還是在企業經營的問題上。
但是最后,企業本身的問題讓工人買單,畢竟工人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
如果這件事到此為止,那么就真的到此為止了,但偏偏發生了一點小小的意外。
當這名工人在工人工會那邊尋找新的工作機會的時候,和他一起被解雇的幾名工人正在吵鬧,他剛走過去沒有一分鐘,也加入了吵鬧的行列當中。
他們被解雇之后公司雇傭了大批移民工,眾所周知,移民工的薪水更低,需求更少,換句話來說,因為移民工的存在,他們丟掉了自己原本的工作?
那些被他們看不起的外來者,居然在侵吞屬于他們的工作崗位!
這怎么能被接受!
必須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