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哈因,一個很普通的名字,但是這個名字的背后站著一個并不普通的人,鮑沃斯。
本哈因是鮑沃斯前妻弟弟的孩子,他的前妻死于疾病,然后才有了第二次婚姻。
第二次婚姻并沒有影響到鮑沃斯和前妻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相反的是反而聯系的更加緊密,這一切都是因為鮑沃斯現在的妻子娘家雖然比第一個妻子要有權有勢一些,但能用的人不多。
這又回到了之前都佛所遇到的情況,只有痛苦才能夠讓人鼓起勇氣尋找解脫的辦法,富足的享受會消磨人們的意志。
一直以來鮑沃斯對無法挽救前妻的性命懷有巨大的愧疚,所以對前妻的家人也非常的好,算是一種良心上的補償。
他前妻的家人一直在暗地中為鮑沃斯做事情,而且其中有一些人已經進入了鮑沃斯集團的核心,本哈因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鮑沃斯前妻已經死亡的緣故,這些人和鮑沃斯的關系大多不為外人所知,屬于那種不會被人特別留意的人,也符合鮑沃斯使用他們的原則——盡量的隱藏自己。
當然,這種秘密只是對大多數社會上層人士來說,瞞不住和鮑沃斯差不多階層的人,知道這件事的人整個帝國也有差不多也又一些,馬格斯就是其中之一。
馬格斯要扶持鮑沃斯上臺消減新黨內部平民派的怨氣,分化平民派,自然也知道鮑沃斯和杜林之間的一些不合,他早就把這些事情告訴了杜林。
況且就算馬格斯不說,在帝國中部頗有一點名氣的本哈因也一直以掮客的形象行走在商界和政壇的邊緣,只是不那么有名。
在凱樂飯店杜林就碰到過本哈因一次,只是兩人當時并沒有什么聯系交情,沒有打過招呼。
兩名來自帝都調查總局的高級探員和本哈因聯系在一起,站在這些人的背后的幕后指使者不用猜都知道是鮑沃斯。
加上之前杜林和鮑沃斯之間發生的一點分歧沖突,杜林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鮑沃斯正在調動手中的資源調查自己,這讓杜林有些憤慨,他不喜歡那些不守規矩的人。
按照帝國憲章的規定,就算是內閣內有人點頭同意要調查他,也必須經過彈劾程序讓他丟掉州長的職務之后,才有資格對他進行立案調查。
這些探員在他任職期間就開始調查都佛,顯然是違背了憲章的規定。
鮑沃斯一定是被他氣壞了,才會想到用這樣離譜的一招,盡管鮑沃斯也做足了自保的手段——必要的時候掐斷本哈因這條線,就足夠從這件事里面脫身。
而且內閣也不會太過于大張旗鼓的進行調查和窮追不舍,因為這里面還涉及到了其他的問題,比如說濫用職權和瀆職,關鍵時刻和這件事有聯系的還是帝國比較重要的機構,警務調查總局。
一旦查下去,很有可能會捅出一個窟窿,任何政權在執政前期,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一個平穩的權力過渡期,讓新上臺的執政內閣牢牢掌握住帝國內部的權力,然后才會開始著手進行政治斗爭。
這個時候,內閣絕對不會同意追查下去,那么追著這根線不放手顯然是不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