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0號。
地心引力上映第二周的最后一天。
下午15點35分,酒泉衛星發射基地。
此時,一根巨大的長征二號f遙七運載火箭,已經被樹立在了發射臺上。
眾多航天局的工作人員們,正在圍繞著火箭進行最后的發射檢查以及燃料加注工作。
而在距離發射臺幾公里外的觀光臺上,迎來了一群特殊的觀光嘉賓。
“吳導,預計京城時間的21時10分,我們的神州七號就會發射升空了。”
一位穿著一身白色工作服,戴著工作帽的年輕小伙子,正拿著工作計劃表,和吳淵述說著情況。
“晚上九點那還早啊。”吳淵聆聽完他的介紹后,理解的點點頭。
華夏前期的太空載人航天任務,都是做的很保守的。
這晚上21點的發射時間,就是經過各種精密計算后,得出的最安全的發射窗口期。
吳淵這個外行當然不會對此有任何異議,欣然接受,并且笑著說道“現在直播就已經開始了”
和15年后那送人上太空和喝水一樣簡單,大家都不太關注具體發射實況的情況不同。
現在華夏的載人航天任務,那可以說是全民關注,并且會全程直播,演播廳還會專門請專家配合解說。
吳淵就記得,在夢中當年他就是守在電視機前,等了兩個多小時,親眼看著神州七號發射升空,兩天后又在電視機前看著翟志剛航天員進行出艙活動,完成中華夏的首次太空行走。
到現在他都記得,當時成功完成太空行走時,他所住的小區里,到處都是歡呼聲和激動的掌聲。
現在,他有機會在發射現場,親眼看到火箭升空了。
地心引力劇組全員都被邀請來觀看這次重要的火箭升空儀式。
這對這部電影來說,也是一次很重要的宣傳。
他們甚至不需要說什么話,只要在直播畫面里有那么幾秒鐘的鏡頭,就足夠在全國觀眾面前刷一撥臉了。
跟著其他受邀來參觀發射的嘉賓站在觀光臺第一排,當現場的直播攝像機掃過吳淵和鞏利等人時,他們都對著鏡頭揮了揮手。
這個畫面被準確的捕捉轉播到了央視的轉播廳內。
一位頭發都已經半白的專家教授,正在轉播廳內和主持人熱聊著航空航天事業。
當主持人看到吳淵和鞏利、王學祈等人時,立馬打斷了教授,笑盈盈的說道“現在出現在我們直播鏡頭里的,就是特邀到現場觀看神州七號發射的地心引力劇組。”
“地心引力是我國第一部太空科幻災難電影,目前正在全國公映,影迷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和口碑都很高。”
“這不只是一部商業片,還是一部能帶大家了解、接觸到真實太空的偽科普片,大家如果沒看的話,可以進電影院看一看哦。”
央視主持人主動給一部電影打廣告,雖然不是新聞聯播的主持,但這個效果也已經很夸張了。
而且不只是主持人,這位老教授在聽完主持人打的廣告后,也主動說道“昨天我也和家人一起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
“雖然電影里為了制造一些藝術沖突,做了一些違反太空物理學的設計,但總體來看,這部電影還是很值得大家去電影院看一看的。”
“別的不說,光是電影里用特效制作出來的太空,就值得這個票價了。”
在專家教授的眼里,地心引力的一些情節肯定是漏洞百出的。
比如開頭的衛星碎片不可能有那么高的動能,也不可能跑到空間站所在的軌道。
中間男主角為了拯救女主角而選擇放手的劇情也很扯,當時飛船并沒有在自轉,航天員不存在持續的外力或慣性將他們往外推,男主角完全可以不用放手。
最后結局,在太空生活那么久的女主角能夠回到地面的時候還能有力氣游泳,還能游到岸邊爬起來,典型的華夏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