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小的bgu大量充斥在電影中。
但這些bug,在電影中都是起關鍵作用的,可以說如果沒這些bug,電影故事就不成立了,結局也不會震撼人心了。
真正的專家,雖然知道這些bug,但也依舊會認為地心引力這部作品很優秀。
因為他們很清楚的知道,這是一部電影,并不是科普記錄片,更不是論文著作。
只有一些自認為自己“懂得很多”,急于炫耀自己“才華”的人,才會在看完這部電影后,興奮的在網絡上指出地心引力的所謂“低級錯誤”,以獲得不懂科學的人驚嘆而滿足自己的虛榮感。
反而直播間請來的這位來自清北的教授,卻并沒有刻意去提電影中的bug,對電影給了個好的評價。
說實在的,對普通人來說,他們也不知道那些深奧的物理和太空物理學知識啊,沒必要去吹毛求疵的。
讓他們通過這部電影,燃起對太空探索的好奇心和熱情,才是更值得的事情。
當然,這是面向全國觀眾的火箭發射直播,提一嘴地心引力已經是極限了。
在簡單推薦了幾句后,倆人就繼續圍繞著今天的火箭發射任務聊了起來。
而在火箭發射基地這邊,吳淵也帶著鞏利、王學祈離開了觀景臺,先去吃晚飯了。
晚上21時整點,三人再次來到了觀景臺。
酒泉的晝夜溫差比較大,白天還穿著短袖短褲的大家,到夜晚的時候,卻都已經穿上了外套,在寒風中等待著火箭發射。
現在絕對是一個舉國矚目的時刻,甚至關注度可能比后來的奧運會開幕式還要高僅針對國內。
可惜現在的手機還沒像后世那么先進,吳淵不能一邊在現場看發射,一邊拿手機看直播、發微博。
不然他指定要來幾個自拍,拍幾個視頻發到網上去
可惜,現在他只能站在觀景臺上,看著遠處閃爍著昏黃光線的發射臺了。
此時的指揮中心內部,也在做著最后的起飛準備了。
大屏幕上,三位航天員全都已經坐在了艙內,做好了起飛準備。
“十”
“九”
“八”
十分年輕,甚至嘴邊都還有絨毛的指揮員,鎮定的念起了發射倒計時。
他的聲音,通過無線電傳播到了華夏的千家萬戶之中。
家家戶戶的電視機里,也都在轉播著此時指揮中心和大屏幕上航天員的畫面。
“三”
“二”
“一”
坐在軌道艙中的三位宇航員,對著面前的鏡頭,齊齊敬了一個軍禮。
“點火”
“起飛”
隨著指令員的一聲令下,火箭下方的噴口“轟”的一聲就竄出了絢爛炙熱的火焰,數以噸計的燃料在劇烈燃燒,為火箭了推力。
站在數公里外,吳淵卻感覺自己仿若就在火箭面前,幾乎是貼著臉看著火箭升空。
看直播的時候,總覺得好像火箭升空的動作很慢,好像螞蟻爬樹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