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畝產一千斤,每斤一塊多的價格。
折算下來,兩畝地的毛收入也就三千元。
即便人力成本不算錢,扣除掉種子、化肥、農藥等成本后。
還能剩多少?
所以龍國九億農民,一年忙到頭,人均月收入不到300元,顯然一點兒都不夸張。
即便農民可以在糧食蔬菜禽類方面,實現一定程度的自給自足。
但一家人免不了要穿衣穿鞋、要生病吃藥、要讀書上學……
因此。
秘書這么一算賬,丹尼斯自然明白了。
人口太多、土地太少,活著都很不容易了,又何談富裕?
如果能像米利的農民那樣,動輒人均上千畝土地,一家幾口就是幾千畝地。
一畝地每年凈賺幾百元,那么幾千畝地都是幾十萬的凈收入,自然想窮都難。
至于這條新聞……
丹尼斯看在眼里,滿滿都是感動。
龍國并沒有只顧著發展大城市,讓城里人富起來。
他們也一直在想辦法振興鄉村,讓農民也奔小康。
要想富,先修路。
要想讓農民走出農村,方便去城市求學、務工、經商,從而擺脫貧困。
要想讓農村的農副產品,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質量運送出去,賣出好價錢。
農村就必須修路,而且還要修好路。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漢東省已經基本實現了,高速覆蓋主要市縣、各縣都有柏油公路、村村通上水泥公路。
他們還升級改造農村電網,避免經常停電,建基站鋪光纜,讓農村也能通訊暢通、觀看有線電視和接入互聯網。
除了大力改善基礎設施之外。
他們還想方設法,為農民減稅降負。
比如取消了征收了幾千年的農業稅,取締了超生罰款,為困難家庭提供免費義務教育,為農村大學生提供無息貸款和獎助學金……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貧窮,最好的辦法就是創收。
既然農村種地,不僅辛苦還掙錢少,那么進城打工,便是一條好出路。
龍國對外開放經濟,大規模吸納西方的中低端產業,無數的紡織廠、電子廠、服裝廠、玩具廠等等,吸引了上億的農村人進廠。
再加上掀起大規模基建浪潮,允許各大省會城市、中心城市適度超前建設,允許房地產行業可控發展,又吸引了上億的農民工。
這些從農村涌入城市的上億年輕勞動力,不僅為國家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為自身家庭增加了收入,更加速了龍國的城鎮化進程。
不過……
打工,也不是誰都可以打的。
很多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尤其是五十歲以上的,很多連字都不認識幾個。
三四十來歲的,也基本是小學文化,就這還是當年強行搞全民掃盲,硬推義務教育的結果。
而沒什么文化,年齡又大,那么工廠、酒店、餐館等都不容易進,去工地上打工,沒有一定的技能,也只能出賣勞力。
可又有多少人,能靠出賣勞力掙錢呢?
尤其是那種,大半輩子都習慣了種地,也只會種地的老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