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們進城打工,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況且城市也沒辦法,提供九億工作崗位給農民。
所以就必須要想辦法,讓這九億農民,在農村也能多賺錢。
為此。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變成了首要選擇。
比如水源豐富,又比較靠近城鎮的農村,就完全可以改種蔬菜水果。
而山地多、平地少,氣候卻還挺不錯的偏遠地區,就可以改種藥材。
農民們沒有資金投資?
那就利用扶貧政策、利用鄉村振興基金,發放低息甚至無息貸款。
農民們沒有技術?
那就組織動員科研技術人員、農牧業相關公司,下鄉進行技術幫扶指導。
在發展起步階段,各地還可以適當給予一些獎勵和補貼之類的,降低負擔、激發動力。
而且隨著城市不斷發展,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升。
蔬菜、水果、水產、禽類等消費量,越來越大。
只要農村地區把特色農業搞好了,也不缺銷路。
新聞圖片中。
有一張便是沙瑞金認真旁聽,林城的一家農業科技公司的技術員,培訓農民們如何科學養殖水產品。
看技術員手里拿著的‘水產’,好像是一種叫龍蝦的生物。
這玩意兒在毆州,甚至整個西方都沒什么人敢吃、愿意吃。
可是在擁有上千年美食文化的龍國。
人們發明了很多種有關于龍蝦的吃法。
每年都有很多人吃龍蝦,自然養殖龍蝦,也成了一條致富路。
當然。
要脫貧致富,最根本的手段,還得是教育。
相比于其他任何手段,教育是最大的普惠。
對農村家庭來說,知識是真能改變命運。
因為哪怕只是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讀完小學和初中。
不管是在農村發展,還是進城務工,都更容易學到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掙錢更容易。
而如果家里能供養出一個高學歷人才,畢業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自然就更容易脫貧致富了。
因而在新聞組圖中,便有一張沙瑞金視察鄉鎮學校的照片。
圖片中可以清晰看到,沙瑞金等人站在足球場上在聊著什么。
不遠處,有一幢樓層不高,但極為龐大且現代化的大樓。
一看建筑構造,尤其是眾多的樓梯間,便知道那必然是教學樓。
食堂、宿舍、圖書館、體育館等之類的,隱約可見,都毫不寒酸老舊。
“這樣設施齊備又現代化的學校,擱在咱們英倫,絕對是私立貴族學校。”
“可是在龍國,在他們漢東省,這卻只是眾多普通公辦鄉鎮學校中的其中之一。”
“而建成千上萬所這樣的學校,配備大量的教學設備,維持龐大的師資團隊,到底要花多少錢?”
“看新聞中,他們還對學生的一日三餐都有明確標準和國家補助,那么龍國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肯定非常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