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道由夔州、歸州和峽州三地組成,其中夔州被李璘控制,歸州和峽州則歸屬于山南東道,目前屬于荊襄節度府管轄范圍。
歸州,一支三萬人的軍隊在李璘三子九江郡王李偵的率領下,正在三峽北道上疾速行軍。
這次為奪取荊襄,李璘一共出兵五萬軍隊,其中兩萬人為后援軍,三萬人為李偵率領的前軍。
三萬前軍的第一步當然是奪取歸州,目前歸州有三個縣,最西面的巴東縣,東面的秭歸縣和興山縣,根據最新的情報,歸州沒有駐軍,三萬軍隊志在必得。
中午時分,大軍兵臨巴東縣城下,縣令開城投降,三萬大軍沒有停留,把巴東縣交給了后軍,大軍繼續向兩百里外的秭歸縣和興山進發。
前軍沒有攜帶輜重,每個士兵只帶了六天的干糧,甚至水也沒有多帶,路上有溪泉水補充,大軍一路輕裝疾行,兩天后,大軍抵達了秭歸縣。
歸州刺史楊子霖帶著一群官員出城迎接巴蜀唐軍的到來,對他們來說,這不叫投降,都是唐軍,朝廷沒有發布宣戰通告,那么對方就不是敵軍。
更重要是楊子霖是太上皇的人,和李璘關系也很不錯,他原本要跟李璘去巴蜀,卻被李璘勸說留下了,繼續做歸州刺史。
這就等于隨時可以把歸州獻給李璘。
但有個成語叫做刻舟求劍,幾年前楊子霖是效忠李璘,但當河隴李鄴越來越強大,明眼人都能看出,李鄴隨時可以滅掉李璘。
那么,李璘還在能在原來刻舟的位置處撈到楊子霖這把劍嗎
三萬大軍著實有點累了,李偵下令大軍入城休息。
秭歸縣城內頓時一片雞飛狗跳,百姓被迫把房子騰出來,讓給士兵休息,很多百姓只帶了一點細軟離開,房子里留下的財物基本上都會士兵洗劫一空。
城內的豬羊雞鴨也被搜刮一空,成了士兵的軍糧,折騰了兩個多時辰才終于安靜下來。
州衙內,李偵和行軍司馬杜清正在詢問荊襄的情況。
刺史楊子霖行一禮道“啟稟殿下,據卑職所知,季廣琛的兩個兒子季壽春和季江寧反目成仇,兄弟二人爭奪軍權鬧得不可開交,聽說軍隊被一分為二,季壽春占據了襄州,而季江寧占據了豫州。”
行軍司馬杜清眉頭一皺道“季壽春不是在河隴為官嗎”
“他趕回來了,參加了父親的下葬,下葬后,兩兄弟就開始反目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季壽春代表河隴的利益,季江寧代表朝廷的利益,以前季廣琛就是腳踏兩只船,讓季江寧出任豫州刺史兼兵馬使,率一萬五千軍隊坐鎮豫州,但副節度使陳景光是李鄴任命的,他效忠河隴,季壽春就得到了他的支持,得以控制襄州。”
李偵深以為然,他們早就發現季廣琛腳踏兩只船,兩個兒一個效忠河隴,一個效忠朝廷,很有手段,
“那現在兄弟二人怎么樣”杜清又問道。
“聽說兩兄弟斗得跟烏雞眼似的,各自統領大軍在唐州對峙,都想把對方吞掉,唐州是季江寧的地盤,應該是季壽春先挑起紛爭。”
“那荊襄水軍呢”
“他們在江夏和漢陽,水軍聲明保持中立”
“也是一個老狐貍,兩不得罪。”
李偵哼了一聲,對楊子霖道“知道了,多謝楊使君”
楊子霖行一禮,退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