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鄴想把報紙辦得更好,不僅官員們看,還要學生們也看,那就要加入文學內容。
一位有朝官經驗,而且還要是名動天下的詩人,李鄴首先想到了李白和杜甫,但李白穩重性不夠,坐不住,杜甫為官經驗不足,李鄴隨后又想到了王維,但王維身體不好,還是父親李岱給李鄴推薦了高適。
李鄴當即下旨,封高適為左諫議大夫,主管《嘉興旬報》的編撰發行。
禮部尚書王縉帶著高適乘坐馬車前往朝廷的印刷館參觀。
王縉和高適很熟悉,也是因為兄長王維的緣故。
馬車內,王縉笑道:“本來我是想爭取把報紙放在禮部,可惜最終沒有成功,頗為遺憾!”
高適也笑道:“我也覺得報紙由禮部來承辦似乎更合適,為什么會沒有成功呢?”
王縉苦笑一聲,“當時裴尚書對辦報興趣不大,我向他提幾次,他只是詢問了一下韋相國,韋相國說天子還在考慮,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然后前幾天我又主動向天子申請,天子答復我,他并不是想辦《嘉興旬報》,天子希望由一個獨立的官署來負責。”
高適一怔,連忙問道:“天子并不想辦《嘉興旬報》,這話是什么意思?”
王縉淡淡道:“天子已經給了說了三個原則,第三個原則就是這個意思,你還記得嗎?“
高適想了想道:“培養骨干,辦很多報紙?”
王縉點點頭道:“《嘉興旬報》其實只是一個開頭,或者說只是一個試驗,天子給我說過,他想辦好幾份報紙,每天都有新報紙,給文人看的報紙,給官員們看的報紙,給普通百姓看的報紙等等,所以要成立一個專門的官署來做,放在禮部
高適沉吟一下問道:“天子有沒有說過讓私人來辦報?”
王縉搖搖頭,“目前應該沒有這個想法,以后會不會有不知道,因為這涉及到輿論,不過大唐總得來說比較寬容,只要劃下幾條紅線,比如不準攻擊天子等等,我個人覺得,將來可能會放開民間辦報。”
高適長嘆一聲,“每天發行報紙,刻板子怎么來得及?”
王縉神秘一笑,“這就是我帶你去看印刷館的緣故,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他們來的印刷作坊就叫長安印刷館,是一家官辦印刷工坊,位于城西頒政坊內,長安的官辦印刷館有好幾家,但今天這家是最大的一座,占地五畝的大型作坊。
目前的印刷還是以雕版為主,像文學著作、四書五經、佛經,以及考試試卷,不需要排版,內容不會改變,一下子印刷幾十萬份,雕版印刷當然非常合適。
但活字印刷又永遠替代不了雕版印刷,就說一套《三字經》,還有佛經,內容上千年不變,當然是刻一套板子,能用幾十年上百年,又方便保存,當然比活字印刷更實用。
兩人走進印刷館,看見工人們在刷油墨,覆紙印刷,每一張桌前都十分忙碌。
他們一直走到后院,這里是刻板處了,管事打開門,里面坐著數十名雕刻工匠,每個都在聚精會神地雕刻木板。
管事帶著他們來到隔壁小房間內,他指著桌上的印刷雕版道:“兩位大人要看的,就是這個了!”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