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納森艾森則在搖滾時代中稱搖滾為“對西方文化之偽善的反叛是一種深刻的顛覆形式”。
而最有的意思是戴夫哈克物有所值中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分析搖滾,認為它是“工人階級文化”;而保爾約翰遜則在新政治家中視搖滾為資產階級的陰謀,其目的是招安潛在的革命者,使他們“沉溺于其中而麻木不仁,懶散不堪并脫離實際”。
于邊浪而言,搖滾沒有那么多冠冕堂皇的前綴,也沒有那么多的分析佐證,就是最簡單的兩個字“喜歡”
或許經歷穿越之后,搖滾于他而言又增加了一個追憶過去的功能。
有時候邊浪會有種很奇妙的想法,那就是如果當他有一天把原地球所有他能記住的作品都給搬運完之后,是不是就代表著他和原地球也已經不再有任何牽扯了。
而當翻譯說出“dreagbacktothetangdynasty”這翻譯過來的歌名之后,剛剛還有點不理解現場華夏樂迷為什么激動至此的老外們,現在算是知道原因了。
這歌名就像thean中那句“永遠的北倫敦”一出,現場誰能不激動一樣。
隨著兩個直徑超過一米的大鑼和大鼓被推上臺,國內通過視頻觀看的樂迷們,彈幕掀起了又一波高潮
“嚯這是銅鑼開道,擊鼓升堂的架勢啊,滾石是真會玩之前是把交響融合,這次看來是要融合民樂了”
“我就想問,之前說滾石崇洋媚外的那些人你們是怎么想的現在滾石帶著我們老祖宗的樂器去國外了,你們作何感想”
“艾瑪,這還沒開始,我的華夏之魂就已經開始燃燒是怎么回事”
“去歐洲大牌搖滾樂隊的巡演現場玩鑼鼓家什,滾石這一波,我看誰還敢黑滾石”
黑還是有人敢黑的,都是些不知道拿了誰的錢的水軍小號,在茫茫多的贊譽聲中唱著那根本就沒幾人在意的反調。
網上的事情,邊浪自然不知道,看大勇和奧拉夫這個臨時征用的打擊樂手已經在鑼鼓前準備就緒,邊浪就沖調音臺那邊頂班的人點了點頭。
隨后,一段非現場演奏,以板鼓和駝鈴為主的打擊樂華夏古風伴奏開始在體育館中響起。頓時給人感覺是把大家從剛才燃爆的搖滾凡塵給拉到仙境之中。
這在所有人傳統概念里和搖滾一點也不搭的伴奏音樂一出,現場這些不知道實情的樂迷們臉上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這是華夏的古樂么還是非現場演奏,滾石這是打算弄什么”
就算熟悉古樂風的華夏樂迷們,現在臉上也還一臉的不解。不是他們覺得不好,只是如果滾石就是這樣放著伴奏唱一段的話,那么就算是國風那也太拉跨了。
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專業的,在心中就開始琢磨其中的一些奧秘。比如之前和邊浪他們同坐在一個看臺上的一位打擊樂手,他就對板鼓的鼓點聲相當好奇“這到底是哪一種打擊樂的聲音那么高的音高,感覺不鼓的聲音,但是這個節奏和速度明顯是用雙手打出來的,到底是什么樂器”
這一段邊浪不是沒想過做現場,但是要從國內找個好的板鼓師跟著來演那一段前奏,著實不容易,另外還要再加一位打擊樂手,而且這次就是做嘉賓,所以邊浪才選擇了這一段算是前奏的鋪墊,直接放伴奏。
好在這一段鋪墊不長,在播放到30秒的時候,隨著和急促板鼓節奏一起高速加入的大鼓聲,亦如是打破這出塵意境的戰鼓,提醒著在場的所有人“前方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