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觀眾們的回味中,張霆彈著鍵盤嘶吼道“是誰是誰是誰啊是誰”
當時的張霆是徹底唱high了,什么技巧什么嗓音全給拋在了腦后,全是一腔的情緒往外沖
怎么說呢,這歌給他的感覺就是找到當年一開始玩搖滾那時候的勁。
那時候大家都沒錢,但是精神生活是無比富足的,飛大了一根炮筒子傳著抽,感覺腦子里冒出來的每個詞都是哲學家那個級別的。
這事他要是和邊浪交流,邊浪絕對能和他聊個三天三夜不帶重樣的。把那些被封禁的歌全都拿出來溜一遍,從一塊紅布開始,邊浪能給他說到華夏孩子
那時候的搖滾樂正好遇上華夏思潮碰撞最劇烈的那個年代,改開帶來的沖擊洗刷著每一個華夏人的神經,文藝作品也從單純的政宣工具向著娛樂方向發展。
新舊思潮的對立在那時候尤為明顯,邊浪記得當時他還聽過一則傳聞,李谷一老師的鄉戀在剛出來的時候還被上頭那些老古董說是靡靡之音,有礙觀瞻
但是架不住群眾喜歡啊,寫信上書春晚節目組,如雪花一般的推薦愣是把這首歌送上了83年的春晚。
而在其后,就是搖滾圈的這幫人,扛著流行音樂的大旗一直快挺到了世紀末。
對,你沒看錯,那時候的搖滾樂就是流行音樂。
流行這詞從來都是動態的,至于后面流行音樂怎么變成了一個音樂的大分類,又是怎么在華夏和搖滾樂徹底剝離,那還真說不清楚。
邊浪很清楚的記得,他第一次聽鐘鼓樓的時候也就是十幾歲,那時候覺得真好聽,和旋簡單能裝逼
到了二十幾歲他入行之后,就覺得這歌不重啊,失真也一般,不得勁。
到了三十幾歲再聽,二十年啦還這首歌這上哪說理去
等到了穿越前的40幾歲再來聽,我擦人家三十年前就能寫這么好的歌
而當時在臺上張霆,正好是反著想的“我擦,這都過了幾十年了,邊浪居然還能寫出帶著那個時代烙印的好歌”
當時在臺下的老鄭直接呆了,就如現在看收視率的心情一樣。
217的實時收視率,要是平均能到這個數,本次跨年晚會的衛視收視率的第一就有保障了。他的記憶中,去年跨年晚會的收視冠軍水果臺,也就是187。
起初大家一起分食滾石這塊流量蛋糕的時候,就是做一個增項來對待,感覺就是別人家做了,我們也要有的感覺,絕對算不上是主要的流量發動機。
可現在一看,滾石這才是真大腿。
而且他就特別佩服滾石挑人的本事和邊浪這人的胸襟,這歌雖然是邊浪寫的,但是要讓他本人來唱絕對沒張霆這種效果。
不是bj人不說,對那一段沒有親身體會的,唱出來的情感總歸是不一樣的。
這話要是說給邊浪聽,白浪也絕對是認可的。何勇這首歌在原華夏,就沒聽過什么好的翻唱版本。唯一讓邊浪覺得還過得去的,大概就是他的老兄弟張楚唱過一次。
就在這個時候,盯著看收率的老鄭又是心頭一喜,看著實時收視率再次往上跳了一下,他覺得bj衛視這頭炮槍算是打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