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事實證明,邊浪的想法是沒錯的。
歌才發過去沒半天時間,籌備組那邊的電話反饋就來了:“邊老師,我們協會的負責人說了,請您務必要把這首歌唱好,有什么需要的,我們這邊全力配合!”
這種性質的活動,開幕式的演唱嘉賓,本來就是個錦上添花的事情。
大多數時候,主辦方在宣傳的時候就一筆帶過了。
可誰能想到,主辦方的領導在聽了《ysy》之后,也和邊海一樣陷入了長久的沉默中。
這位已經年至六旬的老人,80年代初就開始在鋼鐵廠上班,一路跟著改開的步子走到了今天。
《ysy》里面透出的味道,就和他20來歲時,第一次聽到華夏搖滾那時的感覺一樣。
按照時下流行的詞語來形容就是“爺青回”!
雖然邊浪這年紀就他的一半大,但是他就是有這種感覺。
感覺邊浪這個他眼里小年輕,就和司令他們是一輩人!
他不會像其他那些人一樣去探究,邊浪到底為什么會在這個年紀寫出這樣的歌。
他只知道有了這首歌來開幕式式上演出,他們這一輩的華夏人是都能感同身受的。
想到這他就吩咐秘書道:“你去和央視那邊溝通一下,到時候播新聞的時候,能不能考慮一下給這首歌一點時間。”
秘書也不是太清楚這流程,就是按照自己以前一慣的想法,覺得這事應該很難。
畢竟央視新聞每天就是那么點時間,能給整個大會的報道時間也就幾十秒的樣子。
哪怕就是只提一嘴這歌名都難!
但他對邊浪能來開幕式演出也是相當高興的,所以這事他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
下來問了專門負責宣傳的同事,因為都是愛聽音樂的年輕人,對這個事大家都是想出力幫忙的。
然后幾個人就開始商量了起來。
按照正常的流程,央視播出的新聞內容,事先都是他們這邊提交內容審核,那邊給修改意見,最后確定內容之后才會進行發布。
所以在這之前,如何把這首歌給營造出能上央視新聞的樣子,應該就是最終成功的關鍵。
為此他們找了很多的同類事件進行了認真的分析,最后得出一個結論,還得是做一個紅一點的閱讀理解交上去才有可能。
但是這東西,他們幾個小年輕是搞不定的,筆桿子行不行是一回事,關鍵是他們根本就沒經歷過那個年代,就很難共情到里面去。
要不是稍微透露一點,他們就都只當這首歌是首愛而不得的苦情歌了。
負責整個宣傳推廣的公司那邊找了一圈,也沒找到特別合適的人選,最后不知道是誰提了一嘴:“去問問葛躍老爺子吧,醒周刊這次也是和我們這邊合作的,他和邊浪是熟人,也是那個年代過來的老筆桿子。
然后搖滾圈里的老人也找一些問問看,聽聽他們對這歌的看法。”
就是被他們這一弄,本來捂的嚴嚴實實的消息,就這樣被走漏了風聲。
葛躍一聽是這事,直接拍著胸脯道:“文字的事交給我,保證能讓央視那邊挑不出毛病。但是最后能不能成,這事就誰都沒準了。
另外,車不多也可以用你們的渠道公布一下邊浪是演出嘉賓這事了。”
至于搖滾老炮這邊,他們托人轉了一圈之后,就找到司令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