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下很多音樂人都在感嘆:“雖然是滾石的副牌音樂節,但這設備也真是一點含糊啊!”
總控這帶著監聽的奧拉夫直接對劉紫陽道:“這個編曲真的很有我們歐洲那些古典樂大師的感覺,如果他能出這樣一張專輯就好了。”
劉紫陽點著頭沒有答話,他現在算是比較了解邊浪音樂模式的人。
某個風格一旦有了第一首,那么后面絕對跟著至少一張專輯,只是要看他會在什么時間拿出來而已。
當然他可不會把這個發現告訴奧拉夫,他自己也有他自己的小九九。
聽著這段間奏,難得解放雙手的邊浪就在回憶關于李健的那些事。
邊浪也不記得是什么時候,在哪個場合聽李健自彈自唱過一次齊秦的《花祭》,然后腦中不自覺就冒出了王祖賢的影子……
等這段間奏結束,當了半首歌吉祥物的吉他,終于被邊浪彈響。
同時歌聲也隨之而出:“這是怎樣的夜晚,讓人傷感又留戀,你說記住這一刻,哪怕從此各天邊……”
這份淡淡的離愁,在邊浪他們幾人的精心編排下,開始在場中彌漫。
此刻前面站著的那些樂迷,也都找地方坐了下來。
不是他們站不住了,而是站著聽這首歌感覺有點不合時宜。
因為臺上的邊浪,此刻就有種被李健附體的感覺。
沒有了唱搖滾時候的那么銳不可當,更多了一分一個歷盡千帆之后,一個老民謠人的那種儒雅與從容。
如果換了別人,大概會有人覺得割裂感有點嚴重。
但是這事發生在邊浪身上,卻沒有人會覺得不妥。
畢竟他就是這樣搖滾和民謠一起交替著走來的。
臺下無數音樂人,在此刻都覺得,邊浪就是上天送給華語樂壇的一份盲盒大禮包,而且是開也開不完的那種。
“如此動情的心愿,怎能讓它被吹散,秋風掠過的湖水,留下漣漪在心間,愛恨離別的我們,多為難啊……”
“轉身而去的瞬間,是天涯……你說這一刻,就在這一刻,是永遠…
lu……
la……”
這兩段吟唱,蘇闞他們這三個玩古典樂的也都貢獻了各自的最高演奏水準,雖然就是一架鋼琴加一大一小兩提琴。
但呈現出來的氣勢,已經是有了交響樂的感覺,如果要是配上一個樂團的話,那效果絕對更震撼。
三個以前玩古典的姑娘是那么想的,奧拉夫和劉紫陽也是那么想的。既然編曲都弄到這個份上了,那何不直接一步到位來個完美版本!
邊浪當然也是那么想的,原版這一段40多秒的吟唱,是一整支滿編制的管弦樂團一起演奏的伴奏。邊浪自己估計就是因為這一段,才讓這首歌入圍了次年的金曲獎最佳編曲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