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種種,使得歌詞有一種鬼影森森的感覺,而在恐怖片中,精神病院更常是主要的背景場所。
解讀四是:影射糜爛的音樂界!
《加州招待所》誕生的60年代是米國音樂界的自由創作時期,搖滾樂的流行成為六十年代自由與反叛思想的象征,然而其盛況也逐漸造成了樂手日益糜爛的生活態度。
xx和xx幾乎成了每個米國描滾樂手在七十年代走的同一條墮落之路,金錢與享樂成為了搖滾音樂在七十年代的新形象。
同為音樂人的老鷹樂隊看到這樣的事實,卻無能為力。
樂手們已經將這種沉迷的生活看成了是音樂界的常態,搖滾樂手們周圍總充滿了漂亮的姑娘和糜爛的生活。對于外界的質疑,他們總是自我原諒:“放輕松點吧,我們是天生易于被誘惑,音樂界已經無法殺死金錢的這個心魔,即使某些個人可以暫時結束,卻永遠無法擺脫。”
解讀五是:70年代的米國社會?
1969年的伍德斯多克(oodstock)音樂節,被視為搖滾的顛峰聚會。而《加州招待所》歌詞中“自1969年我們這就再沒那東西了”暗示在伍德斯多克之后,搖滾的精神已經不再存在了。
認為這首歌象征米國社會的人則這樣來理解:1969年是60年代最后一年,自那就再沒有自由、和平、平等的精神。米國一進入70年代,就遭遇到了中東石油危機。越戰的失敗、尼克松的水門事件等。
就在一夜之間,米國的精神面貌就從奮斗的青年們變成了唐俗與頹廢的中年。
斯坦利·庫布里克曾拍攝過一部叫《eyeideopen》的電影,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就可以在這部電影內容中發現與這首歌詞許多神似的情節內容。
也是同樣的xx和墮落,也是同樣的hyd,也是同樣的拜魔情結,也有同樣的無法擺脫的陰影。這部電影就如同是《加州旅館》的一個解說,講述那種已經不堪的米國社會狀態.
解讀六:洛杉磯!
“洛杉磯”,這是老鷹樂隊在人們無數次追問后的給出一個回答。
20世紀60年代,洛杉磯大都市區調整原有產業結構,在70年代全國性的經濟衰退后迅速復興,并且最終在80年代成為全球金融、貿易、管理中心之一。
伴隨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大量移民的涌入,洛杉磯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逐漸成為了上流社會的集中地。
樂隊成員donhenley解說道:“我們是一群來自中西部州中產階層背景的年輕人,"加州招待所"是我們對洛杉磯的上流社會的理解。它也可看做是對總是追求奢淫生活的米國的一個象征,而不僅僅是關于加州和比佛利山區。”
至于邊浪,到現在他堅持著自己的第七種解讀。
那就是寫歌詞的時候,老鷹樂隊的三位老哥一定是吃野生菌中毒了!
但凡當時是幾人是在滇省這種野生菌中毒門診遍布的地區,那么根本就不會有這首歌的誕生!
所以,他一定要找個吃菌子的季節,好好的享受一頓之后,再把這首歌的歌詞給拿出來。否則這種背景在米國的現實魔幻主義題材歌詞,平白無故的出現在一個華夏音樂人的作品里,這事就賊tm的不合理!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