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發作的就是永平帝,這皇帝又不是傻子,一眼就看出來顧沖這貨耍兩面派,直接下令,直接動手打六十棍子,不得有誤。
另外他還暗示宮里地方大的很,多個人不嫌擠。
wc?
眼看自己要被拉去墊背,顧沖當即改了口風把徐升泰拉出去結結實實的打了六十棍子,這貨屁股還挺硬,挺過來了。
但是這么一折騰,把言官的馬蜂窩捅炸了。
言官們很‘慚愧’,一個禮部五品官,一個業余選手都敢上疏,勇于曝光皇帝的私生活,他們這群專業人士竟然毫無動靜,還有點職業道德沒有?
慚愧啊慚愧。
于是大家群情激憤,以中郎令南知樂為先鋒,二十多位言官一擁而上為徐升泰喊冤翻案。
面對二十多位言官的滿天口水,永平帝毫不退讓,事實上他也不能讓,一旦讓步了從寬處理,那所謂的‘衽席之娛,而忘保身之術’的黑鍋他就背定了。
但駁回去一批又來一批,沒完沒了,言官們踴躍發言,熱烈討論,反正對他們來說不說白不說。
永平帝終于火了,他決定罰款。
這招很好使,因為言官不同于地方官或京官,他們這幫地方官計劃外的收入很多,就算你把他的俸祿罰沒了,那又能怎么樣呢?但是言官就不同了,他們就靠吃死工資活著呢。
于是皇帝下令,帶頭鬧事的南知樂罰俸一年,從犯七個月。
這招很有效果,風波沒了。
數年的時間,看起來很短,但也足夠發生很多事,葉炎所在的大恒王朝于葉炎閉關的時候就連續換了兩個皇帝。
后世記載這兩位皇帝為‘寧宗皇帝’和‘高宗皇帝’。
元至二十九年八月,神宗皇帝駕崩,太子即位,準備次年改元‘永昌’。
然而,這位皇帝僅僅在位三個月就死了,大臣們沒辦法,因為新帝確實登基了,你總不能明年使用新元吧?馬上又要換皇帝了。
于是,大臣開會決定(大恒王朝沒有丞相,但是皇帝總不能自個兒一個人批復奏疏,那能累死,于是大恒王朝的孝宗皇帝就弄了個內廷制度,內廷的領導者叫首元,二把手叫次元,內廷有權利駁斥皇帝的詔書和圣旨,但是決定權在皇帝,如果皇帝真的認準了,那內廷也沒轍),把九月以前叫元至二十九年,九月往后叫永昌元年。
于是,寧宗皇帝的兒子,神宗皇帝的孫子即位,是為‘恒高宗’。
次年,改元‘永平’。(取永遠和平之意,然而永平年間是一點也不‘永平’)
高宗皇帝一開始也是繼承了他爺爺的意思,開疆拓土。
時間到了永平二年,太皇太后準備給高宗皇帝弄個皇后,于是,太皇太后于永平二年四月就給永平帝硬塞了一個皇后,姓李,也就是后來的‘端瑾賢皇后’。
但是,按照地球上的話來講這屬于‘包辦婚姻’,別說感情了,我估計他倆遇到都得當陌生人處。
一直到永平四年,也就是兩年后,兩年時間李皇后給永平帝生了三個女兒,沒一個兒子。
直到那個人的出現——公孫韻寒!
公孫韻寒,元至十六年生人,本名不詳,因為她這個名字都是永平帝賜的,她本來就是一個窮人家的女子,因為實在快活不下去了,父親一狠心就趁著元至皇帝招宮女的時候給她送進了宮。
到了永平四年,也不過十七歲的年紀,這一天也是改變她一生的時刻,同樣,也是改變大恒帝國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