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你了哈阿云,呵呵。”于嘯龍客氣道。
“哎呀,咱們之間還說這些干什么,真是的。你吃了這些藥,就可以打坐恢復了。”謝添云拿出十幾包藥物。
說罷他就出了門,留下于嘯龍一個人。
看著一大堆東西,于嘯龍皺了皺眉頭,無奈的一一服下,然后打坐開始調理。
經過在乾坤池內兩個月的調理,于嘯龍的脈絡得到最好的滋補。每一處的脈絡虧損都完好的修補。脈絡核心作為修行者的命脈,也得到極大的維護。
就好像一個人一年沒洗澡,突然徹底的洗干凈后,全身的舒爽無法用語言形容。
經脈決中說,脈虧而道乏,道乏而命危。脈之精,核為貴。
于嘯龍嘗試的發動真氣,剛一碰觸,真氣就像突然打開的水龍頭,源源不斷的真氣迅速貫穿著所有的脈絡。
于嘯龍不敢過多的使用,馬上壓制了真氣的膨脹,使其循序漸進的緩慢流淌。
這個感覺,就好像三伏天喝了一口冰鎮飲料,從上到下,所到之處的路徑清晰明了。
經歷了眾多的斗法,于嘯龍深深的知道,脈絡的爆發就在那一瞬間,掌握好了,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底什么是修行,什么是道行道,到底是什么
于嘯龍靜靜的感受著真氣帶來的快感,他深刻的領會出道行的意義。
道意中明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無名,人強名為道,無名之時,人們可以把它命名為無盡的事物。
道,需要悟,只有徹底悟出其中的內涵,才算跨進道的第一步。茅山道意中說“常有欲以觀其竅,常無欲以觀其妙。”
觀道時是有欲的,既然有欲也就是以自己的認識、知見去觀察道。而人的知見是有限的,觀見的只能是自己知識見解的道,而不是道本身。
但一個人如果常常沒有去觀察道,就沒有偏執,沒有抵觸,只有容納接受。道就會融入觀察者身心或說觀察者身心融入道中,也就是合一,同于道,合于道就是悟道。
悟道不是虛無飄渺的思想上的理解,是真實可見的,見性是悟道的最初見證。
道德經第四章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二十五章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于嘯龍現在是初道七級,已經跨入了修行界的最后臨門一腳。孫仁義曾經說過,只有進入悟道,才算的上是真正的修行者了,那才是第一步。
于嘯龍現在的狀況就是最關鍵的時期,需要了解悟道的意義,才有可能跨入悟道行列。
莊子說過,人和萬物都同出于道,而人和萬物又不一樣,得道者才能悟道。
道德經說過,人與天地合二為一,就有真命。人與萬物合二為一,就有慈悲。人與萬事合二為一,就沒有煩惱。
悟道就是悟心,心中自有道,道中自有心。
于嘯龍拋開一切雜念,讓一切漸漸變的寧靜下來,世間只有自己。
他微閉雙眼,平穩的呼吸,緩緩的釋放真氣。
忽然,于嘯龍出現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中。
于嘯龍怔怔的看著周圍,一望無際的白雪地,沒有任何第二個物體,好像鏡面一樣的平整,一個腳印也沒有。
他站在那里不敢動,也不舍得動,不忍心邁出一步留下腳印。
“覺的風景如何”背后一個聲音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