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實老師有些杞人憂天了。舒琳所上的初中,是整個市內最好的。每一個考進來的學生都只有一個目的,考上市內的第一中學。然后通過那所本科率97%的高中,考上心儀的大學。
舒琳的家鄉是以教育出名的地方。出名到什么程度?就是大學只要聽到家鄉地名,就會把你當成學霸。而舒琳每次都只能笑著跟他們解釋,“我不是學霸,我只是吊車尾的。”
她并非是自謙,可其他同學都會將其當作謙虛。
她的家鄉教育便是出名到了這種地步。
而這樣一個萬事成績為先的地方,萬事以成績為定理的學校,考入其中的學生雖不能說百分之百,但百分之九十都已習慣了學習。在這兒的每個學生,其過往人生都頗為相似。
就是學習、考試。從早上醒來洗完臉到晚上回家睡覺,這期間陪伴他們的只有教室、書本、同學、老師。課間沒有休息時間,想上廁所就自己開門去。課與課之間的十分鐘是留給你們做題的,中午及晚上你也只有十五分鐘的時間去食堂吃飯。如果遇上喜歡拖課的老師,那飯是十有吃不到的。于是大家就會派出一個代表去小賣部買面包。
沒有人會抱怨,大家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而且,當學校的所有人,當自己的同學也跟你是完全相同作息的時候,你也會將其當作正常生活。
舒琳便是如此,雖然她一開始對初中的高效有些不習慣,但她也是適應了下來。她的小學是在鄉下上的,松一點很正常。再問了同學他們小學也要上晚自習后,就越發覺得初中便該這樣。
但其中也是有些不相似的地方。
意識到的時機是在第一次月考結束后。舒琳考了班上的第一名。當時震驚了許多人,甚至排隊去吃飯的時候,前面一個她還記不住名字的同學突然轉過身對她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啊。沒想到你平時看著普普通通的,學習這么厲害。”
然后就如壺水燒開了那般,她平靜的生活突然多了一些朋友。那天之前,他們沒有任何交集。那天之后,他們放學時會跟她打招呼、去小賣部會替她帶面包、他們還問舒琳暑假要不要報同一個補習班。
舒琳從沒上過補習班,但在同學說了,“那家補習班挺好的,老師也不錯,我們都在那兒上課。”
“你們?”
“嗯。就是我、洪澤濤、姚頡靖、溫宗勇。我們小學是同一個班的,一起上補習班上了快四年了吧。你要不要一起來?”
“那個補習班叫什么名字?我回去問問。”
“精英教育。師范旁邊的那個。”
舒琳記下了補習班的名字,晚上回去的時候跟家里人說了。
她的媽媽有些為難,還是爸爸說了一聲,“上補習班沒用。學校的東西還沒學好,就想著去補習班了?”
這段話被舒琳記了六年,直到高二暑假她重新提起補習班的事,看到爸媽臉上高興的神情,才明白那不過是個謊言。
她的父母很希望她上補習班,那為什么初中時要騙她呢?
領著媽媽去培訓機構,媽媽問,“一個暑假總共多少錢?”
“只上三門的話是7600。”
媽媽突然不說話了,舒琳就站起身對她說,“我不想上了。還要早起,放假就多讓我休息休息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