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0其實不算是天文數字,要拿也未必拿不出來。可是,舒琳知道為了自己更好地學習、上更好的高中,家里已經負債累累,欠了朋友很多錢。那么,補習班也沒必要一定上,她自己看看書、刷刷題也一樣能做到。
當然,那是高二暑假的事。初中時的舒琳尚且想不到這層。她只是把父親的話記了下來,認為上補習班沒用。
所以她也跟同學說了,“我不上補習班。”
同學十分訝異,“為什么不上啊?我們都上的啊。”
說“上補習班沒用”似乎有些過分了,畢竟他們上了很多年。舒琳想了想,換了一個委婉的說法,“放假的時候我想多休息休息。”
話都這么說了,同學也就不再邀請。后來的日子似乎沒有什么變化。
直到有一天,周末放假前她由于被班主任找過去談黑板報的事多留了一會兒,回教室拿書包時突然聽到原先的朋友跟別人聊天。
“過會兒要不要去書店坐一會兒,我爸辦了張借讀卡,我們去試試?”
“可以啊。我們要把舒琳一起喊過去么?”
“不用了。她是神,我們是人。神怎么能跟人在一起玩呢。”
“我聽說她還是鄉下來的,沒上過補習班,小學統考最后是287進來的。當時我還覺得這是哪來的學渣,誰知道一蹦就蹦到了第一。而且現在三個月了吧?一學期都要結束了,第一名永遠是她的。太牛了。”
“別想了別想了,人家腦子跟我們長得不一樣。沒事跟她比什么。走吧,我請你們喝奶茶。”
說話的人,是每日跟她一起放學回家的朋友。她們形影不離,一起寫作業、一起看雜志、一起辦活動。所有人都以為她們是好朋友。
那天老師的挽留是命中注定嗎,還是人生中的小小偶然呢。
舒琳總算是意識到了,她們其實是不一樣的。
她們并非是意氣相投的朋友,書中描繪的友誼也并不存在。
她們能夠成為朋友,也僅僅是因為“成績好”這個共通之處。但這共通之處,卻由于二人努力的差距,化為了嫉妒。
舒琳是理解她的。自己拼死拼活,節假日也要起早貪黑地去補習班,卻考不過一個整天玩樂的人,換她她也會不平。
而這讓她聯想到自己的小學時光,也是突然來了一些打招呼的人,也是下課放學黏在一起跳繩玩皮筋,卻畢業之后再也沒了聯系。打電話只會回答另外有事。
最終,連電話都打不通了,
昏暗的教室、黃昏的日光、空空如也的黑板。
舒琳就是在此時此刻,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個人。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人。
沉浸于理想鄉的少女還未從中完全走出,便已體會到了孤獨的滋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