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了沒?”
“吃了。”
“吃的什么啊?”
“就炒飯。”
“哦哦。下午要去哪兒啊?”
“去拍短視頻。”
“你路上小心,把包背在前面,別讓人偷東西。”
“我包里沒錢。現在都用手機支付了。”
“那也要小心。還有別一個人走,跟學姐一起別分開啊。”
“……嗯。”
“那你玩的開心。”
她一點也不開心。舒琳掛斷電話,順手把媽媽設置成朋友圈不對她開放。
她想起了自己上小學時的情景,某天傾盆大雨,還沒放學教室外便已擠滿了家長。
一些同學由于擔心自己上課走神的樣子剛好被家長撞見,于是聽得分外認真。
舒琳無聊地從教室前頭掃到教室后頭。等到下課鈴響才不緊不慢地收拾東西。
短短幾分鐘,教室便變得空蕩蕩的。
舒琳站在走廊里看雨,班主任走過來問她,“在等家長啊?”
“嗯。”
“要不要我送你?”
“不用了。”舒琳笑道,“他們馬上會來。”
班主任不太放心,囑咐道,“那教室的鑰匙就給你,你走的時候記得鎖上,然后把它放到我辦公室的窗戶縫里就好。”
“好的。謝謝老師。”
“不客氣。”
舒琳就坐在教室里把作業寫完了。暴雨天,天往往還沒到落日的時候就黑了。由于教室開了燈,保安還過來看了一眼。“同學,你還沒走啊。家里會來接嗎?”
“會的。”舒琳說。
“那你小心。我在保安室,有問題喊我。”
“好的。”
作業做完后沒事干,舒琳就坐在床邊看雨。
今天來接她的會是誰呢?
而今后的時間里,她一個人在家,吃著外賣刷手機的時候,偶爾會想起“啊,下雨了。不知道爸爸媽媽今晚會不會回來”。
現在他們又在干什么呢?
自己早已習慣了一個人玩樂、一個人吃喝、一個人生活。甚至每次跟同學去ktv、出去逛街都會覺得無聊透頂,不如回家打游戲、看電視。
自己的習慣他們不是一清二楚嗎?大一暑假她回家還不是天天點外賣嗎?
那現在她的媽媽又為什么一見到她發朋友圈就要發電話過來說些廢話呢?!為什么每個周日雷打不動地打個電話過來,一接就是“你在哪兒”、“吃了嗎”、“怎么出去玩”的三連問?
以前一天都說不上幾句話,現在就良心發現了?
父母對子女噓寒問暖,本該是十分正常的事。從過往十幾年對同學的旁敲側擊中,舒琳早就清楚她的父母對她太過放心了。她自己卻已接受了獨特的家庭、獨特的相處模式。
所有的同學聽她描述,都會夸贊“你的父母好開明啊”、“我怎么沒有這樣的父母”。最后的最后,連舒琳都曾以父母的開明為榮。
謊話說上一千次,就會有人信了。
而謊言如果不戳穿,就不是謊言,是真實。
在過往十二年里,自己的父母非常開明,支持她做想做的事。他們并不像傳統的父母關系,而是更像外國的朋友關系。他們不過問自己的事,自己也不過問他們的事。父母有父母的,孩子有孩子的。
這很好,她以這樣的父母為驕傲。
如果能一直維持下去,她跟父母都會很幸福。
但是……
公交站的人驚詫于當眾哭泣的少女。
全部……都是……謊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