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先前蘇博一向周舟兩人介紹時所說的,實驗室的氛圍大體很輕松,并沒有嚴格的上下級秩序。
此時,蘇博一的報告說到一半,底下一位剛從京城過來的學長便舉手打斷道“博一,別是弄錯了吧鄧、三、院、士”
后面四個字幾乎是一個個從他嘴里蹦出來的。其他人聽他這么說,也都點頭附和,實驗室里,原本因為激烈競爭而緊繃著的氣氛,頓時為之一松。
別說他們這幫人大多還只是清北博士在讀,就算叫來他們的教授,實驗室的老板,也都要對著鄧三,恭恭敬敬地叫上一聲前輩。
鄧三是上世紀華國數學界最閃耀的明星,少有人沒聽過他的威名。
這位出生于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的學界巨擘,是標桿一般的人物。
他于1968年在國家科學通訊上發表的對考文特猜想的證明轟動了國際數學界,硬生生憑一己之力,打破了當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數學界獨當一面的局面。
可以說,八零年代以后,一代代有志于數學等基礎科學研究的孩子們,都是聽著鄧三的故事長大的。
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時代畢竟不一樣了,何況是在人工智能算法這樣最前沿的領域。
讓一群從小玩著電腦長大、又即將步入科研產出黃金年齡段的博士生們,去挑戰一位已至暮年的數學界開山鼻祖,顯然是無意義也不公平的事。
越來越多年輕學長學姐的臉上露出了笑意,他們在善意地調侃蘇博一糟糕的信息來源。
但坐在會議桌正中央的黃維教授并沒有笑。
他表情始終緊繃著,看上去很嚴肅,完全沒有那天剛到實驗室時,談笑風生的和氣樣子。
大家注意到老師的神態,慢慢也收起了臉上的笑容,重新坐正身子,拿起筆,恢復了鄭重的姿態。
黃維說“博一并不是在和大家開玩笑,你們沈導在美國開會,于是托我暫時管理實驗室,順帶將這件事情告知你們。”
“鄧老是我們所共同尊敬且景仰著的前輩,他老人家為祖國數學的發展奉獻了一生,如今耄耋之年,依然在不遺余力地推動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
“我們的祖國之所以在近代飽受屈辱,積貧積弱,正是因為接連錯失了人類文明史上兩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機遇,新國家成立后,靠著學界前輩們的努力,才把之前的缺失的基礎拉了上來,趕上了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的大潮。”
“如今,前三次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技術紅利期,已經將要過去,世界范圍內的第四次技術突破即將到來,而且很有可能,正在人工智能領域。”
黃維環顧會議室里,一張張年輕的面孔。
年輕人的面容上,總是躍動著獨屬于少年人的激情與喜悅。
他沉聲說“你們是祖國頂尖的人才,享受著國內最頂尖教育資源,所以我希望你們同樣能擁有這份擔當,將未來祖國,甚至是全世界科技命運的發展,扛在自己肩上。”
“言歸正傳。目前我們所做的這個項目,屬于數學與人工智能的交叉學科范疇內,如果真的能取得進展,將帶來革命性的突破,于是在鄧老的組織推動下,三天前,科學院那邊迅速拉起了一支隊伍,與我們進行競爭。”
“”
青年學子們彼此對望,都從對方的臉上看出一點疑問。
既然是在世界范圍內競爭,目標是取得世界范圍內的重大創新突破,為什么反而要分散力量,而不是加入ai實驗室
科學院不可能不知道,ai研究這個項目已經有半個月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