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少年人,這是一個機會,一個接近未來五帝的機會,只有和他們的關系打好了,少年人還怕未來風都領地沒有一個健康的外部發展環境”
琉璃的意思,云啟聽明白了,但云啟的想法,依然未變,不刻意制造機會,因為他明白,這五位皇帝,自己能夠與之打好關系者,也就兩位,李火皇朝莊宗李存勖、末帝李從珂,而明宗李嗣源,因為有一位變數,云啟惹不起。
對于另外兩位皇帝石水高祖石敬瑭,劉土皇朝高祖劉知遠,云啟看不起,一位認蠻族為老子,一位稱臣,而如此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坐上那一個寶座,尤其是石敬瑭,不但稱呼蠻族皇帝為老子,更是割讓了北方幽云十六州,徹底失去了讓云啟尊重的底線。
“老板,如今的情況,你應該明白,除了李火皇朝莊宗李存勖、末帝李從珂之外,另外三位,可不適合我與之交往。
李火皇朝明宗李嗣源,他最寵愛的一位妃子,兩度拒絕坐上鳳位的那一位,現在還是敵對情況,而且看這架勢,離不死不休不遠了。
對于另外兩位,石水高祖石敬瑭,劉土皇朝高祖劉知遠,在我看來,都是被權利沖昏頭腦的人員,為了那一個寶座,連起碼的圣唐一族族人都沒有資格,我無法認同他們,更不可能尊重他們,與之成為朋友了。”
“少年人,非也,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圣人都不是十全十美之人,何況是身居高位,有遠大志向的大人物,他們的行事風格,更加極端了些,圣唐太宗的渭水之盟,道宋真宗的澶淵之盟,一直存在的和親政策,少年人,有時候的示弱,也是為了一個民族”
“老板,你的話語,我雖然不認同,但也不會全盤否定,玄武門之變后,圣唐太宗新皇登基,朝局未穩,頡利可汗趁此時機,率突厥鐵騎十余萬揮師南下,一路勢如破竹,燒殺搶掠,直至距離大唐國都長安四十里的涇陽。圣唐王朝此時措手不及,京城只有兵士數萬,國都長安,危如累卵。
于是,626年8月28日,圣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過二十天,傳奇天子不顧危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親至渭水河邊,與頡利可汗交涉。
兩天后的8月30日,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渭水便橋上殺白馬盟誓,唐朝給予大量金帛,頡利可汗退兵,此即為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對于圣唐太宗而言,賠掉的不僅僅是銀子,而是大唐的國威和天可汗的驕傲。
圣唐太宗十七歲入伍,南征北戰,無往而不利,無邊功勛,文治武功,霸氣而驕傲。
在他登基不過二十日,突厥犯境,直逼長安,對于未來的天可汗而言,是奇恥大辱,無法接受。
是啊,剛剛走馬上任當上了領導,就有人當著公司員工的面,到你的新辦公室里大吵大鬧,關鍵是前領導還沒到退休年齡,辦公室的前主人也是走得不情不愿,你正準備大展拳腳,用亮瞎眼的業績來服眾的時候,在這個當口,有人來搗亂,你說氣不氣
而同為城下之盟,渭水之盟和澶淵之盟,卻走出了不同的盛唐和弱宋。這是圣唐太宗和道宋真宗的區別,也是圣唐和道宋的區別,前者奮發圖強,知恥后勇,后者茍活于世,隨遇而安。”
“渭水之盟后,圣唐太宗隨即厲兵秣馬,養精蓄銳,積極擴軍備戰,以雪前恥,甚至允許武士在顯德殿上演習,大唐君臣都憋著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