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宋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繼續整頓軍備,而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戰派將領的辭世,最后北伐事業不了了之。
在內政上,宋孝宗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重視農業生產,總體說來,宋朝的內政形勢有所改觀。
宋高宗死后,宋孝宗對政治日益冷感,最后決定讓位于其子趙惇,也就是宋光宗,然宋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加上他對自己非常不孝,讓宋孝宗十分傷感,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宋孝宗去世。
宋光宗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其父孝宗的周遭大臣,因此他即位兩年后就日漸瘋癲,宋孝宗病死后,宋光宗竟然不服喪。
臨安城內混亂不堪,局勢不穩,宗室趙汝愚和趙彥逾便開始秘密策劃立新君,最后,太皇太后下詔,宋光宗被奉為太上皇,他的兒子趙擴即位,是為宋寧宗,改元慶元(1195年)。
六年后,宋光宗去世。
史載宋寧宗“不慧”,智商低下,宋寧宗一朝都被兩名權臣——韓侂胄和史彌遠操控,盡管宋寧宗智商低下,但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
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貿然進行北伐,結果很快就遭到了失敗,北伐的失敗讓韓侂胄成為眾矢之的,他的政敵史彌遠借此與主和派和韓的反對派集結成聯盟,而金人又以殺韓侂胄作為和談條件之一。
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胄殺死,從此之后開始了史彌遠專政時期,史彌遠與楊皇后勾結,大權獨攬。
宋寧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于是他立沂王的兒子趙竑為太子。
而趙竑對史彌遠的專政非常不滿,因此史彌遠廢趙竑太子之位,改立趙昀為皇位繼承人。
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三日,宋寧宗去世,趙昀接替即位,是為宋理宗,但是,史彌遠繼續其的專政,而宋理宗也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
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宋理宗終于擺脫了史彌遠的陰影,次年,宋理宗改元端平,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理宗將史彌遠舊黨盡數罷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觀。
同時在北方,金朝正面臨蒙古的步步緊逼,面臨亡國,朝中的對外政策也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聯蒙抗金;另一派認為應該銘記唇亡齒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訓,援助金朝,讓金成為宋的藩屏。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來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當朝大臣大多贊同,只有趙范反對,宋理宗答應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后將河南還給宋朝,但是這只是口頭協定,沒有留下書面協定,因此埋下了后患。
金哀宗得知后,也派使節來宋朝陳述厲害,希望聯合抗蒙,但被宋理宗拒絕,宋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滅金事宜。
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宋軍攻克鄧州,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縊,金朝滅亡,宋將孟珙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宋理宗將金哀宗遺骨供奉于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金朝滅亡后,蒙軍北撤,河南空虛,理宗意圖據關、守河、收復三京,光復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