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王振心血來潮,擔心大軍過處,踩踏自己家的莊稼,而建議按照原路撤軍。等到大軍行至懷來附近,輜重反而沒有趕上,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駐扎等候。
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于死地,軍心動蕩。
于是,當也先假意議和的時候,明軍上當,也先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一舉殲滅之,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大臣戰死,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或曰土木之變。
但是在這中間,明英宗即使不會打仗,不懂得領兵,但卻敢親率士兵和蒙古人作戰,并且在兵敗之后竟然沒有想過要首先逃跑,這份勇氣就不是在明朝之后的清朝各代皇帝可以比擬的,盡管因為明英宗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但單論勇氣而言,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明朝皇帝的氣節。
而另外一點能夠體現出大明王朝不接受威脅,不接受妥協的事件是,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瓦剌咄咄逼人。
次日夜里,消息傳至京師,一時之間,朝野震驚,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戶準備轉移財產,個別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
面對危機局面,十七日(9月3日)早朝時,大明朝堂之上圍繞是“戰”還是“遷”展開了一場紛爭。
首先是翰林院侍講徐珵,根據天象的變化率先提出遷都南京,以避刀兵,“南遷”之議,頗得一些大臣支持,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當即否定這項提議,認為皇陵、宗廟、社稷都在bj,不可輕易遷移;而且要以北宋為教訓,指責南遷是亡國之論。
十八日(9月4日),在明英宗生母孫太后的主持下,召開了御前會議,命由郕王監國,“暫總百官”商討對策。
緊接著二十二日(9月8日),孫太后又下旨,立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仍由郕王代理國政,以安定人心。
正統年間,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貶,如今皇帝被俘,王振被殺,眾大臣紛紛吐氣揚眉,甚至跪在午門外,要求監國朱祁鈺懲處王振余黨。
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出來阻擋,當即被憤怒的群臣打死,并將王振同黨,王振外甥——王山也被當庭打死,史稱午門血案。
朱祁鈺害怕想回宮去,于謙拉住他的衣袖,說王振罪當誅九族,馬順等罪當死,應不予追究。
于是,朱祁鈺下令馬順等罪有應得,眾臣無罪。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王文上書朱祁鈺,希望他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
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王直等大臣聯名奏明皇太后,最終在九月初六日(9月22日)擁立朱祁鈺為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朱祁鈺登基之后,還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圖用明英宗的名義騙取財物、騙開關門失敗。
瓦剌氣急敗壞,發兵攻打bj,朱祁鈺任用于謙等人,組織bj保衛戰,整肅內部,調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終在同年十一月擊退瓦剌,取得bj保衛戰的勝利。
明朝的皇帝雖能力不足,但卻一直有著對其忠心耿耿的大臣,明朝滅亡之際甘心陪同崇禎皇帝一同赴死的官員不在少數,據說在北京城被破的前一天,無數肱骨大臣攜一家老小全部自縊身亡,崇禎皇帝后宮同樣全部自縊,這都是在崇禎皇帝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
最后一天,崇禎皇帝坐在皇帝龍座上,還在嘆息這些大臣竟然不來陪他,得旁人提醒,才明白原來他們都已經自縊身亡。
而明代最后一代皇帝崇禎皇帝,在國破家亡之際并沒有選擇南遷逃走,而是留下來“天子守國門”,“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是崇禎皇帝留給后世的最后一句話。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