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唐末年,天下大亂,藩鎮割據混戰,其中,楊行密掌握的淮南鎮是當年江南最具實力的藩鎮,但在其子楊渥嗣權位后,政治混亂,人心不穩,大將徐溫通過權力斗爭逐漸獨掌大權達20年之久,其間楊氏雖有立國稱王,史稱楊吳,但不過是徐氏控制下的傀儡。
星歷927年,徐溫去世,其養子徐知誥繼其位,以大丞相,齊王身份掌握楊吳實權。
同年,扶吳主楊溥稱帝,但實權仍在徐手中,徐知誥一方面對楊氏舊臣竭力懷柔,“高位重爵,推與宿舊”;另一方面則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大力招徠、獎拔北來士人,日后李唐政權中著名的北方人士,如韓熙載、常夢錫、馬仁裕、王彥鑄、高越、高遠、江文蔚等,都在此時聚集于徐氏身邊。
其次,江南一帶的著名人士如宋齊丘、陳覺、查文徽、馮延巳、馮延魯、邊鎬、游簡言、何敬涂等,也在此時由徐知誥提拔起來。
經過10年的苦心經營,徐知誥不僅完全獲得了楊氏舊臣的支持,而且觸合了北方人與江南人兩大勢力,所謂“羽翼大成,伸佐彌眾”,終于在吳天祚三年(星歷937年),徐知誥廢吳帝楊溥,登上皇位,國號大齊,年號昪元,“上下順從,人無異意”,“國中夷然無易姓之戚”。
次年,徐知誥改姓名為李昪,改金陵府為江寧府,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以金陵為國都,以原來的楊吳都城揚州為東都,改國號為唐,圣唐大陸與之與圣唐王朝區分,一般稱之為李唐。
從此,在亂世之中,以繼承唐祚、謀求一統天下的李唐,走上了圣唐一族歷史的舞臺。
李昇在李唐升元三年(星歷939年)四月,下詔鼓勵農民開拓荒地,規定每個勞力如果開荒達到了八十畝,政府獎勵兩萬錢,并且五年免收租稅,這對江東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管仲曾經說:“倉廩實而知禮節。”江東的文化,也因為經濟的快速恢復而得到了發展,甚至在李昇治下發生了一件趣事:
江州有一個陳姓大戶家族,七百多口人同吃同住,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陳家養著幾百條狗,每次這群狗吃食,只要有一只狗沒趕上飯點,其他狗就沒一個張嘴的。
當然,這可能是個傳說,但足以說明當時江東的富庶,人們非常注重禮節,連狗都受到了熏陶。
李唐立國后,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為基本國策,休兵罷戰,敦睦鄰國,與毗鄰諸國保持了較為平和的關系,同時結好北方神遼帝國,以牽制中原政權,使得江南地區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社會生產逐漸復蘇并迅速發展。
李昇繼位初期,可謂歷經人世艱險,有很強烈的危機感,對
有一次,江南一帶大旱,百姓收成大減,而租稅依然很重,李昇問群臣:“朕聽說金陵附近都下了雨,唯獨金陵沒有下,這是為什么?”
眾人聽后,面面相覷,誰也答不上來,這時一位名叫申漸高的大臣站出來說:“主公,這問題好回答,雨之所以不來金陵,是因為要交稅。”李昇大笑,下詔免除一些雜稅。
李昇為人嚴察,對下人的所作所為了如指掌,李唐升元四年(星歷940年),李昇派一個大太監去祭廬山,這個太監心想,這下山高皇帝遠,誰也管不了自己,便大吃大喝起來,花了不少銀兩。
回來復命后,李昇問他:“聽說你很會過日子?”
太監自得不已:“奴才平時只吃蔬菜。”
李昇大笑:“你一路上東家買魚,西家買肉,以為朕不知道?”
太監立刻羞紅了臉,伏地請罪。
同時,李唐領地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神遼帝國貿易,在手工業方面,李唐的紡織業、印染業、礦冶業、制茶、造紙、曬鹽、造船、金銀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僅產量高,而且工藝精細,涌現出許多名產上品。
李唐領地烈祖的“息兵安民”國策,造就了江淮地區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李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
同時,李唐領地也是一個藝術的王朝,它在文學、美術、書法、音樂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李昪設太學,興科舉,廣建書院、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