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學,醫學院,大禮堂。
里頭正在上課,更多記者也在里頭。
上課的人不光是本校的學生,還包括了報名參加香江醫療服務的愛心人士。
幾個記者在拍著門外的告示牌。
告示牌上用大字印著醫學統計的意義,這內容不光是這牌子上有,似乎還會發到報紙上讓每個人都看,據說也是源于那份偉大的《人與社會》。
免基金聯合香江醫學界推出電話診療與統計服務,短短一天便已經火爆香江,各大報紙不敢多談預測及地震之事,便拿著這個項目大夸特夸。
其實也不為過,生老病死人生大事。香江六百多萬人,人均醫療資源恐怕還沒有鼻屎大。
富人還好,窮人生病有時真的只能咬牙硬扛。
但現在這么一來,只要一通電話,就很可能直接查出病癥,并且還可以與別的相似的病人同時治療,花錢也省了許多。
就算查不出來,見到有這么多人跟自己得了相似的病,莫名心里也能有些寬慰——啊哈,不是我一人受苦!
而且聽說香江要搞醫學中心,這舉全世界之力來攻這些病,似乎能趕在自己未死之前出來良方。
人生幾大苦,病痛總在其中,疾病找人可不分富貴貧賤,此事一行,香江居然無人敢反對,有些左派人士甚至拍腿大叫說,這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醫療模式。
“接電話的時候,完全按著這上面的條目問清楚,每一項都要記錄,但最先問的是他們有沒有拿到香江時報,他們必須先看明白報紙上那些基本問題,填好答案,然后再打電話過來。沒準備好的電話不要打,也不要聽。”
“同一個病征,病因可能有多樣,但這并不要緊。”
“統計之后,我們會組織病人分批到指定地點,由專業的醫生進行進一步的診治。”
“藥物也由基金統一采購,這可以極大的降低成本。”
“目前電話中心的電話數量已經達到了兩百門,國語線一百六十門,粵語線三十門,然后另外十門是別的方言,這些號碼在報紙上都有,......”
喀嚓聲中,閃光燈不斷亮起。
…...
車隊緩緩從深沙路開來,停在路邊,車外一片繁華景象。
中巴車里,周正邊上圍坐著深城陪同團,梁相是團長。
“這邊就是三家店,原來這里是個三叉路口,也是片荒地,后來沙頭角貿易公司在這里開了個供銷社,當地人就把這叫作三叉店。”
梁相笑著指著窗外路邊的一座商場:
“前面就是中英街,被那邊帶動,這里的生意也很好,去年貿易公司又把店改成了利民商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最高一天銷售額都有五十萬元。”
盧平突然問道:“什么元?”
“咱們的元,人民幣。”梁相說道,他接到的命令是全力配合中央的工作。
想起來可能跟這幾天在香江發生的事有關,兩地一河之隔,消息相對還是比較靈通的。
深城很多人都在討論著免計劃,討論著國家重大科研成果的事,今天整個城市很多地方都放起了鞭炮,只是市里卻接到通知,沒有上級指示前,不要搞慶祝活動...不知何意!
“再過去中英街,就要拿邊防證了。”
“人很多嘛!”
“是挺多的,利民商場里頭東西相當都是出口轉內銷,內地都買不到,現在名字也改了,叫回三家店,嗯,三家店購物中心。”
周正淡淡瞄眼窗外,利民商場改成三家店購物中心,顯然就不用利民了,這種想法很是危險,如果是以前,或許不會細想,但現在......果然很多事都有了征兆!
盧平也看出周正心中有些不快,幫著問道:“都什么東西?”
“挺多的,早年是進口餅干、月餅、珠江面、飛馬煙、牡丹煙,現在東西就更多了,自行車大家電都有,首長們要不要過去看下?”
周正搖搖頭:“回頭把東西跟價格準備好拿過來給我看看。”
“是!”梁相偏了下頭,有人在做記錄。
車停路邊,窗外都是人,拿著袋子進去,扛著袋子出來,自行車后座放著袋子,還有貨車從邊上開出。
前面開過一輛公交車,車子剛停好,就有好多人扛著袋子擠在車門處,要爭搶上車,公交車上傳來售票員的大聲喝斥。
梁相臉一黑,回頭強笑解釋:“以前鹽田一天就是一班公交過往,早八點過來,下午三點回去,現在這里是半小時一班車來往,不過還是不夠。”
周正點點頭,隨口說道:“其實可以修軌道。”
梁相愣了下:“火車?”
“不一定是火車頭,就是軌道車,這種帶的東西多,在公路邊上專門修兩條軌道線......”盧平接口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