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者,禮也
若欲天下大治,必言禮樂之道
何為禮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克己復禮是為仁
天下有仁,則萬物無不昌
君待臣以仁,則臣待君以忠,官待民以仁,則民待官以擁
禮全,則樂不可缺,禮樂并舉,則天下不治亦興,何況治乎
”
梁子正在臺上引經據典的論述著,臺下的人或喜或怒,或思或諷,神態萬千,不一而足。
王學斌也在認真聽著,此人說的言論是儒家最根本的政治主張,禮樂之道。
這是孔子畢生所追求的事情,但是一直都沒有成功。
直到漢朝出了一個董仲舒,將孔子的思想閹割一半,至此禮樂之道徹底成了笑話。
但是在這時,這些儒家子弟們是真正相信著禮樂能夠創造出來一個大同世界,他們也確實在為自己的政治主張全身心的奉獻。
現在的儒家與后世的儒家就像是圣母與圣母婊的區別。
一個是克己復禮為仁,為君子,所以我要克己復禮,我要成為君子,讓世界變得更好。
另一個是克己復禮為君子,所以我要讓別人都當君子,讓我生存的更舒適。
因為小人從來不喜歡跟小人待在一起,就像騙子不喜歡跟騙子待在一起是一個道理。
一個騙子,他往往恨不得天下全是好人,這樣他行起騙來才方便,騙子的訴求是善的,但你絕不能說騙子是好人。
這個時代的儒家大部分都是好人,所以王學斌很欣賞這個時代儒家,但是,欣賞并不代表認同。
“彩”
梁子正的宣講完畢,眾人紛紛喝彩,即使是不認可的人,也在尊重此人的言論。
因為這個人是對手,對對手的尊重,同樣是對自己的尊重
“足下此言不妥”
臺下一人喝彩過后,站起身來提出了異議。
梁子正也不慌張,伸手一禮。
“敢問尊駕”
一身褐色麻袍,赤腳垂發的人雙手一禮。
“在下墨家元宗,見過諸位,見過子正兄”
王學斌聽到這個名字立刻來了精神,他到沒有想到元宗也會參加論政大會,這倒是意外之喜。
梁子正走到臺側,伸手一引,說道
“請墨家元宗宣講”
元宗大步走到臺上,看著諸位,抬手一禮,又向梁子正行了一禮。
古人一字之教,當以師稱之,梁子正所言乃是治世之道,當受一禮。
“方才梁兄所言,治政當以仁愛、以禮樂,在下認為不然,此道不足為憑”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