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那個孩子不是山里河里野的?
至于孩子會不會傷心難過?
家人一臉懵逼:生活越來越好了,不愁吃穿,傷心什么?難過什么?
根本就沒有必要是不是?
如果這樣的好生活還要傷心難過,那他們以前的那些生活是不是都要去死?
在家長看來,讓孩子衣食無憂就是好父母。因為他們小時候吃不飽穿不暖,所以對生活的要求很低,他們以為孩子對生活的要求也是吃飽穿暖。
卻不知道,孩子們早已經從物質需要過渡到精神文明。但他們還停留在老觀念。
兩代人的經歷不同,需求不同。但家長仍然按照以前的老觀念來養孩子,就難免的會有一些思想上的碰撞。父母以為他們給的就是孩子想要的,孩子想要的,但父母卻覺得沒有必要。
有些父母不會表達對孩子的感情,以為‘打是親,罵是愛’,以為打罵就是管教。在農村,很多人都奉行‘棒下出孝子’,卻不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是有尊嚴的。
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就要多溝通。
畢竟,誰也不是誰肚子里的蛔蟲,誰也不知道別人在想什么,誰也不希望每天都花時間在猜猜猜上。
生活已經很忙了,誰還愿意玩猜猜猜的游戲?
雖然七嬸更重視錢,雖然她脾氣暴躁,但她也沒有餓著冷著陳晚秋。村里其他孩子有的,陳晚秋也有,例如過年時候的新衣服、新鞋子、新書包等等。
至于打罵?
村里很多孩子都有被打罵的經歷。
很多孩子都有被打罵的記憶。
有時候,生活真的不能耿耿于懷,有些事情看開了就好。有人說,童年的傷要用一輩子來治愈。其實,陳知年并不喜歡這句話。陳知年更相信,幸福在每一個瞬間,只要把每一個瞬間,每一天都過好,就是幸福。
而且,人也要有自愈自己的能力,說白了就是阿q精神。
“知年,謝謝你。”陳晚秋吃掉盤子里的撈粉后抬手擦擦嘴,“我已經很久沒有吃過這么好吃的撈粉了。”
“你是餓了。”
人在餓的時候,吃什么都是香的。
陳晚秋笑了笑,靠在行李箱上,“我現在是枕著錢睡覺。”
“知年,你知道了吧,我從我媽那拿了五萬。”陳晚秋拍了拍行李箱,“就在這里。”
陳晚秋面露諷刺,“其實,我一直都知道我媽把錢藏在哪里,我家的人都知道,全都知道。”
只是,大家敬畏她媽的彪悍爆發力,所以即使知道也不敢在老虎頭上拔毛。
“我沒想拿的,只是我不甘心。知年,你知道嗎,我不甘心的。”陳晚秋扁著嘴,定定的看著陳知年,“這錢是我的,我什么不能拿?”
“那你想過危險嗎?”陳知年瞪著陳晚秋,“雖然我們村沒有大奸大惡的人的,但別的村呢?別的鎮呢?”
經過七嬸的張揚,現在整個清水村都知道陳晚秋帶著大筆錢離開了,如果遇到一些不懷好意的人“你想過后果嗎?”
陳晚秋還真的沒有想過,搖搖頭,“沒有。”
“你。”陳知年想要罵人。
“知年,我一直都很羨慕你的,很羨慕。”
小時候,陳知年的爸媽雖然不在家,但她阿婆脾氣好,常常給陳知年做各種好吃的,例如芋頭燜飯,例如涼粉草等等。
很多很多。
小伙伴們最喜歡的就是陳知年阿婆,最喜歡和陳知年一起玩,因為她家總有很多好吃的。
春天,陳知年阿婆會在山里找蜂蜜,找蜂蛹;夏天,會頂著烈日在田頭的小水窩里給陳知年和弟弟妹妹抓小魚,裹著面粉炸的小魚脆蹦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