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門口扯一把臭氣草煮水喝掉,然后就好了。或者用艾草、薄荷煮姜粥喝出一身猛汗也能好七分。
在阿婆生病前,陳知年知道的醫生就只有每隔半年會來村里一次,給孩子們送杜蟲片的穿著大白褂背著藥箱的醫生。
后來,阿婆生病了,周圍的人好像都是醫生了。這個人說吃了什么能好,那個人說這個能治病。
病急了亂投醫。
只要別人說好,阿婆都要試一試。因為有個路過的算命先生說,阿婆活不過52歲,所以阿婆有些急,不管什么藥都愿意試一試,想要快些好起來。
雖然有些藥能緩解一時的疼痛,但有些藥吃了病情越來越重。
陳知年陪在阿婆身邊,看著她被病痛折磨,看著她堅強,看著她掙扎,看著她不愿意放棄。
從發病到去世,短短的一個月不到的時間里,阿婆看過十幾個醫生。每一個,阿婆都抱著極大的希望看醫生,喝藥,然后等來的是無盡的失望。
失望疊加,成了絕望。
那么多那么多醫生,陳知年印象最深刻的是陳正道醫生。
陳正道醫生祖上是御醫,醫術了得。當年為了躲避仇家而全家遷居到青山鎮的一個小村里。阿公聽說后,用木板小推車送阿婆過去治病,陳知年跟在旁邊。
可惜,太晚了。
來遲了。
阿婆吃了太多太雜的藥。
是藥三分毒。有些藥不僅不能緩解病情,不僅不能治愈,還會讓病情更加嚴重,甚至無力回天。
陳正道醫生說,他也沒有了辦法,只能經歷緩解阿婆身上的疼痛。
因為他說話太直白了,戳中了陳知年本就擔憂害怕的心,陳知年瞬間就哭了,一邊哭一邊罵。
罵了些什么?
陳知年已經忘記了,但她永遠記住那雙平靜無波瀾的眼睛,里面是仁慈,是寬容,是諒解,是包容。
阿婆如算命先生說的那樣,沒有活過52歲。
從陳正道醫生家回來不久,阿婆就去世了。但是,陳知年仍然感激陳正道醫生,因為他幫阿婆緩解了疼痛。
讓阿婆生命的最后不至于遭太多罪,不至于太痛苦。
再次見到陳正道醫生,陳知年真誠的朝著他鞠躬,道歉,為自己當年的行為而道歉。她不應該也不能因為他說了真話而罵他。
“對不起。”
“還有,謝謝。”
陳正道已經忘記了當年的事,他這一輩子見過形形色色的病人,也見過形形色色的家屬。遇到的事情太多太多。
罵算什么?
他還被打過呢。
70多歲的陳正道醫生已經滿頭銀發,但精神很好,神采奕奕,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這次,他整合了最原始也最詳盡的方子,希望能為青山鎮的發展出一分力。
當然了,方子還要考慮到成本和制作過程的繁簡問題。如果成本太高,肯定還要繼續調整方子的,盡可能用最簡單的方子做出最好最強的藥效;如果制作過程太復雜,同樣要調整。
雖然現在拿出的方子是最好的,但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解決。
在小叔準備好飯菜,準備吃晚飯時,周辭白終于下班了。
“阿年。”周辭白一身疲憊。最近太忙了,孩子生病哭鬧起來累的不僅僅是家長,還有醫生。給孩子看病,不僅要醫術精湛,還要會哄孩子。
即使現在,周辭白還感覺耳邊有孩子的哭鬧聲。
陳知年給周辭白介紹李仁杰等人。
“你們好。”周辭白是個謙虛也有禮的人,一一和李仁杰等人握手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