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下班的時候,陳知年接到周康成的電話,說有人想要買建材,但因為錢周轉不便想要分期付款。
當初在決定在建材轉賣的時候,陳知年就規定,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絕不賒賬。因為現在欠錢的是大爺,追債比借錢還要難。
多少建筑工程隊因為收款不及時而出現資金斷裂?陳知年大舅就是其中的一個受害者。80年代初,大舅帶著一群村里的年輕小伙子出來,風風火火的做建筑。
剛開始的時候的確能賺錢。那段時間大舅也風光無限,不僅給家里建了小樓房,還給外公外婆裝了電話機,他們村第一棟小樓房,第一個電話機。
當時,幾乎全村轟動。
但很快,大舅就因為資金周轉問題而被逼停工。工程款收不上來,沒有錢發工資,被五金店追著要材料錢大舅可謂是狼狽至極。
但是,有什么辦法?
人家就是拖著不結工程款,一天拖一天,一年拖一年,最后直接跑路。
人海茫茫,哪里找?怎么找?
找不到人,只能自己填。工人是村里的熟人,工資可以慢慢還。但五金店的材料錢卻不能等。后來,大舅也學壞了,別人欠他的,他欠別人的。
口碑差了?
再換個地方就是了。
從海珠到天河,然后再到荔灣,然后越秀
大舅手里的工人從百多人變成幾十,然后十幾個,然后是幾個,最后沒有固定的人手。現在,一般都是大舅找到工程,然后再找暫時沒有工作的人一起,臨時搭建一個工程隊。
大舅被人騙過,也騙過別人。
陳知年連大舅都不愿意賒賬,更何況是那些不認識的人?
周康成也不愿意賒賬,但對方說認識陳知年,他才打電話過來問問。
“認識我?誰啊?”陳知年奇怪,認識她的建筑包工頭一般都是青山鎮的老鄉吧?而老鄉有難處,應該會找小叔說情,怎么找上周康成?
原來,不是青山鎮的老鄉,而是當初朱暖住院時候同一個病房里的黃姐。
黃姐和丈夫在一個建筑工地做建筑,當初知道陳知年做建材買賣的時候并沒有太在意,因為建筑材料采購的事情和他們這些工人并沒有多大的關系。
上面給什么材料,他們就用什么材料。只要發工資,他們就沒有什么好操心的。有操心的時間,還不如多搬幾塊磚賺錢。
但過年后,建筑材料價格大漲,他們的包工頭頂不住了,問問大家有沒有什么辦法渡過難關?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集思廣益。
這個工程屬于包工包料,沒有錢買材料,就無法完工,就拿不到工程款。拿不到工程款,就沒有錢給工人發工資。
如此循壞。
最后損害的還是最底層的建筑工人的利益。
黃姐想到了陳知年。
當初在醫院,陳知年給了她聯系方式。
賒賬?周康成是不同意的。但黃姐說認識陳知年。
“他們需要多少?”如果需要的材料不多,她倒是可以送個人情。但如果需要的材料太多,她肯定也不能冒險。
只要價錢合適,現在的建材根本就不愁賣。陳知年在過年前囤積的建材幾乎已經前部清空,現在的庫存都是過年后新入的。
可想,建材的生意有多好。
雖然是直接從工廠拿貨,但陳知年的售價也只是比五金店低一點點。否則,五金店的老板就想要撕了她。
踩著大家賺錢?
不能。
也不敢。
陳知年的攤子越鋪越大,不能再像去年那樣只做中介倒賣賺錢。去年,她轉賣五金材料,最大的成本就是周康成的提成。
但今年,倉庫租金,倉管工資,送貨上門的租車等等,全部都是錢,所以她的售價也不可能比五金店低太多。
成本大了,付出多了,陳知年也變得越來越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