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攻者,一般也善守,因為他們知道,防守的弱點在哪里。尤其是冷兵器時代,陷陣被譽為第一強軍,強就強在攻守都是王者。
道理是一樣的,善于建設者,一般更善于破壞。因為破壞,永遠比建設容易,讓工兵營破壞敵軍道路,潘鳳是有的放矢。
魏勇對此沒有絲毫的擔心,將軍說過,不要去質疑別人的專業,除非你也專業。他的專業在于,如何通過陣地去攻守兼備。
魏郡中段的地形,與南北兩端相比,缺乏起伏,也決定了他要阻擋文丑南下,十分艱難。那么,陣地的建設,就尤其關鍵了。
當年諸葛亮北伐,街亭之戰,讓馬謖和王平領軍斷住大道。原本只需當道立寨,就能完成,可前者偏偏要秀上一把。
“置之死地而后生。”兵法中的確有這么一句話,于是乎,馬參軍將大多數的蜀軍拉到了孤山之上,想要占據居高臨下的優勢。
副將王平苦苦勸阻不成,馬謖給了他五千人馬,也算是一種妥協或是補充。可五千人馬,王平根本無法擋住大道,只能側擊。
這個戰例,恰恰存在于南山武院的戰例之中,葉歡將之改頭換面,作為教材來運用。參謀和教授們,可不會去考量其中出處。
記得當日研討之時,高順和潘鳳都在,葉歡也很想見見麾下二將對街亭之戰的見解。可結果,卻大.大出乎他的預料。
以防守著稱的潘鳳,與攻守兼備的高順,同時選擇了率軍登上孤山,同時設立側擊陣地。待敵軍到來之時,兩下夾擊。
看看戰場的地形,高順和潘鳳的第一反應就是,居高臨下可以利用。放著有利因素,不用在實戰之中,在大將而言便是失職。
二將的答案一出,得到了絕大多數將領的
認可,甚至包括郭嘉。郭軍師的原話是,我也想這么干,高潘二位將軍不會錯。
如此劇情,讓已經知道答案的葉歡也有些驚訝。高順潘鳳的選擇,與馬謖大致相同,但街亭之戰的結局,卻是蜀軍大敗。
但很快,他的驚訝就變成了認同,高順潘鳳如此,的確沒毛病。至于郭嘉之言,是對二將的最大認可,行軍布陣,他們是專家。
同樣的選擇,馬謖用就是錯,高順潘鳳用就是對?不講道理?當然不是,兵法里還有另外一句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首先,高順與潘鳳在登上孤山之際,不忘側擊,已然顧慮周全。
其次,置之死地而后生,最重要的是什么?還不是戰力,而是你的士卒有背水一戰的信心和能力,有那種堅強之極的戰斗意志。
比起街亭之戰中的蜀軍,定邊軍無論戰力斗志皆要勝之。且論后勤和實戰的指揮能力,高順和潘鳳,一定會強于馬謖。
葉歡相信,若是換了二將之一鎮守街亭,司馬懿也將無可奈何。此絕非紙上談兵,六羊山一戰,其實可以看做是縮小版。
司馬懿擊敗馬謖,是斷了對方的水道糧道,再以強軍防守,蜀軍數次居高臨下沖擊無果,喪失了信心,最后人心潰散。
但想斷高順和潘鳳這般戰將的糧道、水道,你試試?六羊山之戰,李典樂進和荀攸都嘗試過,結果了?傷亡慘重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