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昨天半夜有人加我”
“哈有這回事嗎我不知道哦。”陳博裝起了糊涂。
王旭懷疑道“奇怪了,照理說,沒事干亂推名片,我的好友列表里只有你有前科。”
“可能是新來的犯人,你想想,最近有加什么好友嗎”
王旭回憶道“之前在圖書館上課個人賬號忘記切,被人瘋狂加。”
“你這號是明星嗎為什么那么多人加你我也好想有這待遇。”
“怪我的微信名。”王旭長嘆了口氣。
“你的名字你改了名字嗎”陳博好奇道。
“不和你說了,又到了愉快的洗胃時間,我以后再也不亂吃東西了。”王旭抱怨完,掛斷了電話。
陳博去翻了翻通訊錄,找到王旭的頭像點看,差點笑崩牙。
“加上我發200元紅包,你是嫌錢多還是嫌事少”
沒人幫自己留意課表,陳博每天早上還得提前起床查看,生怕突然多了些奇怪的東西。
這節選修課是計算機算法的前世今生,對于陳博而言不陌生,只是目前身處的時代算法又發展了幾十年,難保不會新增些理論知識點。
“別人都是穿回過去作威作福,我倒好,一個可憐兮兮的原始人落單了。”陳博撓撓頭,拎著鍵盤袋出門。
老師是個標準的碼農形象,象征資歷的深度地中海,一臉漠然的神情,厚到可以防穿甲彈的眼鏡,灰白相間的格子衫,略顯僵硬的步伐,手指時不時還會做出敲擊鍵盤的動作。
“今天的人怎么有點多啊是代課競爭上崗的緣故嗎”老師推了推眼鏡,粗略數了遍人頭,上座率是高了不少。
“老師,今天鍵盤應用學的也上這節課。”前排的同學提醒道。
“哦哦,原來如此,好吧。”老師打開電子教材,開始照本宣科。
陳博對這部分內容不感興趣,計算機算法方式多樣,傳統的有遞推法、遞歸法、窮舉法。
當初在負責算法推薦時,陳博采用的是應用廣泛的動態規劃法,即將原問題分解成由各因素組成的子問題,通過求解子問題的答案反推出原問題的最優解。
舉個例子,探討不同情況下消費者購買需求變化,會先將影響消費者購買需求的變化因素逐一列舉出來,分析得出結論,在匯總所有結論建立一個模型,得出最終解。
早期的計算機算法遠沒有這么先進,大約在零幾年某度引擎制霸全網搜索的年代,當時的算法只停留在單線思維,處于搜瓜得瓜,搜豆得豆。
互聯網廣告投放業務的蓬勃發展變相推動了算法技術革新,每個人的喜好大不相同,如何把廣告更精準地送達給目標人群,成了商家們考慮的首選。
以前把廣告投放給1000萬人,最終的轉化率可能不足1,在實現精準投放后,可以把50個廣告分別投給50萬人,后者的單價比前者便宜30,但實際效果遠勝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