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互聯網時代的校園平臺可以說是一個半開放式的信息寶島。
一方面學校的新奇軼事會先在這里發酵轉播,最終流傳到各大輿論網站。
而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外部訊息也會尋求上門準入,有些是出于友好交流,有些則是意圖不軌。
為了盡可能地確保各大高校平臺的使用環境,官方可謂是煞費苦心,不惜引入史上最嚴格的審核機制。
此舉招致學子們的不滿,并戲稱“都是成年人了,還把人當幼兒園圈養。”
雖然反對者打出“我們有自我分辨能力,無需過多干預校園生活”的口號,但官方依舊堅持原有立場不動搖。
事實證明這一做法正確無比,即使年紀滿18歲,但絕大部分人仍不具備洞察社會險惡的基本能力。
把袋口敞開了,難免給一些不法分子可趁之機,網絡貸就是前車之鑒,到時社會又會痛罵官方不作為。
陳博接觸到的校園論壇已經發展成出了一個相當完備的體系,集學習、生活和工作三位一體,把校園的方方面面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大致相當于教務系統公眾號貼吧的完全體。
以前想知道什么消息,總是得通過班群,了解八卦得去貼吧微博,而學校的咨詢分布在旗下的公眾號,既分散又碎片化,找尋起來相當不方便。
有些時候真不是主觀上想做伸手黨,實在是因為資料太難收集全了,總會有自己遺漏的部分。
如今一個平臺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陳博樂于見到這種改變,科技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高效。
晚間期刊采用的是人工審稿,投稿人秉承著自愿有償原則,保證對文章擁有全部知識版權,自愿承擔所有法律責任。
簽訂完電子模板協議后,由ai安排曝光位,依據人氣話題度量等綜合指標自動調整展示窗口,在文章展示一周后,適當予以千字30元150元的報酬。
王旭這篇富二代都哭了正好1000字,不過他是看不上這點稿費的,純粹是為了給舍友制造點話題度。
“老實交代,你買推薦位了嗎”陳博把疑惑寫在臉上。
王旭反駁道“我好歹是大書單主,這點文采都沒有,還推個毛書。”
“也對,但能通過正常手段取得成果,不像你的作風。”陳博保留了些許意見。
“哦喲,說得我是壞人一樣,我辦事哪條不合規了”王旭開始為自己辯解。
“謝謝你捧場啊,感謝王總支持小弟的烹飪事業。”
一番互懟之后,陳博才發表了遲到的致謝詞。
王旭可謂是運營高手,他深知ai安排曝光位的原理,站外的時下熱點詞占了很大權重。
恰逢舌尖7開播,熱度榜首頁剛好有一則富二代生活習慣的相關,所以他巧妙的把兩者糅雜在一起,起了個蹭熱度的標題,成功騙到了ai。
光是鉆營取巧可不夠,只會些唬人的把戲,終歸成不了大事,花里胡哨的是敲門磚,打動人憑借的更是真才實學。
王旭的文學風格,最大的特點是樸實無華,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動人的比喻,卻能把故事娓娓道來,讓讀者感同身受。
他選擇的視角是第一人稱,主角成了一名女教職工,丈夫是食堂的廚師,每天兩人都會在第一飯堂吃炒牛河,那是她丈夫下班前做的最后一道菜。
寥寥幾筆便把兩個普通人的溫馨日常勾勒出來,文中并沒有出現富二代,他們在結尾憧憬著美好未來,未來在哪里定居,孩子叫什么名,以后的碗歸誰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