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從蓄水池角度出發,提高最高資產上限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其作用,甚至這個規定就不應該存在,蓄的越多越好。
“算了,折中一點吧,不會選個。”
理論發揚于應試教育里的選擇題,初代版只有一句簡單的“不會選穩及格”,起源無從考究,隨后被廣大考生發展成幾句法則“三長一短選短,三短一長選長,兩長兩短選b,參差不齊選。”
出題人對理論的把握也在與時俱進,國內的考題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四個選項的選擇概率要大體相當,因此當考官想讓提高及格率時,就會故意將難題多設置成答案,同理,也會通過難題避開來影響考生的蒙題正確率。
有位博弈論的研究生甚至專門以此為課題寫了篇選項分布與及格概率,通過大數據抓取了近20年各大高校及各種資格考試在網上公布的考卷進行統計歸類,得出了普遍認可的理論,選項頻率與及格概率之間存在顯著關聯,由此理論正式出圈,被收錄進新華字典里。
為了避免通過名字判斷身份傾向,題干故意用個a模糊界限,“燈塔”一詞陳博到時不陌生,上個世紀0、90年代這可是妥妥的褒義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變了味,什么“燈下黑”、“遠光強閃燈塔”、“原以為是照亮人類前進的路,殊不知是照亮你馬被掘的墓”,各種玩梗反串黑層出不窮。
法律、金融、醫學、計算機,這四個選項擺在陳博面前,他內心盤算著正確答案。
后兩者大概可以歸為一類人,主要是華人華僑,略有不同的是一代移民更偏好計算機,這和國內大力倡導理工科的大環境有著分不開的關系,而扎根發展的二代移民更鐘愛醫學。
金融和法律自古是歐美人的主場,兩者都屬于上限高,來錢快的行業,金融從業者更多元,雖說有家世的人資源變現更容易,但時不時也有出類拔萃的寒門冒尖。
而法律則是從政的必由之路,巧舌如簧只是基本操作,真正的較量往往是在開庭前,從逼格上來說,明顯是法律學更勝一籌。
“就選個最厲害的吧,但愿沒蒙錯。”
陳博回過神,發現教室就剩下自己一個,老師收拾好講臺,連黑板也和上課前沒兩樣,他正夾著課本,眼巴巴地望過來。
“快了快了,還有一半。”
“有這么難嗎還是走神了。”老師問。
“我沒怎么玩過,很多知識點不知道。”
陳博說的是實在話,雖然這游戲普及了十幾年,可自己穿越過來也才幾個月時間,光顧著填前任的坑,這些花花世界沒來得及享受。
“是么,讓我看看。”老師挪步到陳博位置上,探出腦袋瞅了眼試卷,不禁搖搖頭。
“全錯了,后面全對也及格不了,你下次再考吧。”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