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銳不僅送來了手稿,還附送了印書的錢,請趙天麟把書印出來。趙天麟讀完之后對何銳頗為欣賞,當即行動起來。這些書每一本都印了兩百冊,趙天麟按照歐美習慣,向京津兩地學校寫信推薦,請國內大學的圖書館收藏。
各個大學也都給趙天麟個面子,收藏了何銳的這些著作。兩人自此成了筆友,經常書信往來。
聽趙天麟想交流,何銳鄭重保證“當與趙兄聊到盡興。”
兩人雖然當了一年筆友,卻是第一次面對面的暢談。從世界局勢,到歐美的思想學術。趙天麟聊的暢快。聊完幾個話題,趙天麟又問道“何兄剛從日本回來,如何看國內的局面”
“不知趙兄怎么看”
“當下各地督軍當政,橫行不法。國家這么下去怎么能好。”
“趙兄所說的沒錯,中國此時已經政令不通,軍令不暢。再這么下去,只會陷入分崩離析的局面。”
趙天麟嘆息一聲,“唉何兄以為,若是在中國建立三權分立的制度,完備法律,可否能扭轉當下的局面。”
“趙兄。三權分立的制度既不夠好,也不適合中國。中國現在五萬萬人口,土地雖然不小,卻多是山地。沒有工業體系,現階段技術下糧食產量已經到了上限。人均能分到的糧食只能讓民眾在饑餓線上掙扎。美國幾乎殺盡了印第安人,搶來的國土上平原廣闊,耕地眾多。是個地多人少的局面。美國距離歐洲又近,工業發展條件不錯。把美國制度用到中國,難免張冠李戴。就算真在中國推廣開來,既不可能救國救民,也不可能富國強兵。”
趙天麟聽完不禁點頭,卻又問道“便是如此,法律和法治總不能不做。”
“法制是很好的工具,但是各國法律無一不是基于其本國社會發展基礎之上。我也認為非得有法制不可。但是美國的法律體系是在美國發展過程中出現,服務于美國國家。中美兩國國情不同,發展方向不同,美國法律不適合中國。”
“不知何兄眼中的法治是何種模樣”
“法治,其目的是確保政體,實施分配,成本轉移。確保政體這事咱們就不用討論了。中國人多地少,人均低,剩余產品極少。即便國家真的能分配,窮人不可能靠社會剩余產品生活,連最基本的維系生存都做不到。以當下的中國,成本轉移倒是從不拉下。上有督軍聚斂,下有地主士紳們將他們的稅收成本轉移到本就朝不保夕的佃農身上。哼”
說到最后,何銳忍不住冷哼一聲心中頗為憤慨。
趙天麟也跟著嘆口氣。何銳所說的內容都是法治的基本內容,并沒有什么討論余地。面對中國現狀,趙天麟也十分沮喪。只能勉強說道“當下的中國該如何是好。”
何銳此時平復了情緒,“辦法自然有。中國所需要的法治當以扶助勞動者為核心,而不是繼續幫助有產者。先要提升中國的生產能力,增加勞動者收入。制定稅法,盡可能少從勞動者身上收稅。但勞動者們收入上升,哪怕每個人只交一點,以中國近五萬萬人口,稅收總量也已經非常可觀。建立起有效率和清廉的政府,把一部分錢投入到軍隊,建立保衛國家的力量。剩余的稅金用來擴大生產,普及教育和衛生,以及對受災民眾的救濟之上。雖然中國有近五萬萬人口,想富裕起來并不容易。可這么做后,就逆轉了頹勢,讓中國走上向上發展的道路。中國復興并非不可能。”,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