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層們有心情因為大災引發的思考而嬉笑怒罵,對于處于天災下的百姓來說,此時莫說笑出聲,真的連哭都已經哭不出來了。
為什么要前往從未去過的關外,北方的山東山西,河南河北,以及陜西的百姓來說,只是因為他們村里有人逃荒到這些地方。之后還寫信回來,或者托到了東北的人帶口信回來。他們在東北活下來了,給家里報個平安。
對于這些人在東北分到了土地,開始種地的說法,本鄉本土的親人鄰里其實不太信。在大家看來,在本地都混得一塌糊涂,不得不背井離鄉跑去東北這遙遠的地方,這已經是丟人事了。
若是說自己在外面混的比本地還慘,那就是真的活不下去。只要還活下來的,就必須說自己比以前過的好。
但當自己也要活不下去的時候,大家就想起了這些不得不背井離鄉逃到外地的親人相親。原本嗤之以鼻的分到地的傳聞,也變成了說服自己前往東北的理由。變化就是如此快捷,從嘲諷到欽佩,從不信到相信。為了活下去,每一個人只能掙扎求存。
對于百姓們來說,忍饑挨餓才是家常便飯。通過長長的,從未見過的柵欄通道,是大家從未有過的經歷。狹窄的通道,面前緩緩移動的人們,反倒讓大家覺得安心了不少。背井離鄉的速度,越慢越好啊。
從通道中出來,見到的是那些穿軍裝的人。還有災年時候常見的施粥的大鍋。
見到這些冒著熱氣的大鍋,人群中的百姓們中才終于有了情緒。以往的災年,鄉里的富戶們都要開粥棚,而且熬粥也有要求,決不能稀。幾百年間,這就是規矩。平素里士紳們干些壞事,大家就忍了。到了災年,若是這些人再不救大家,那就絕不能忍。
然而自從皇上沒了之后,士紳們就變了個樣。且不說粥越來越稀,施粥的棚子更是越來越少。士紳們越來越窮,哪里還有錢施粥
那些新的富戶們,家里都蓋起高樓大院,門口布置著許多從外地請來的護院家丁。本該用來施粥的錢都用來購置槍炮,對付窮人。
想到已經面目全非的家鄉,窮人們咒罵著那些為富不仁的家伙。喝上了熱乎乎的濃粥,眼淚就忍不住滾滾而下。
若是能不背井離鄉,誰愿意到那些陌生的地方去。雖然聽說東北的何銳何大帥是個大好人,可百姓們哪里能與何大帥沾邊。而且在鄉里也不是沒見過大善人,哪一個不是在收租的時候如狼似虎。
但想歸想,還是有些災民吃了幾碗粥后,給施粥的軍人跪下了,感謝救命的恩情。畢竟這一路之上,災民們可是沒少在何大帥安排的粥棚里吃粥。
那些軍人都很年輕,看上去也就是十七八歲。見到這些年長的男男女女居然給自己跪了,一個個都被驚的手足無措。倒是那些年長些的,趕緊命軍人們把眾人扶起。
而且這些人的口音都是北方當地人,聽著熟悉的鄉音,這些災民終于感覺放心了一些。
有人問道“這位軍爺,何大帥要我們到東北做什么”
還有人問“俺們給何大帥種地,打下來的糧食就還錢。能不能不簽賣身契”
負責維持災民運輸線秩序的東北軍官兵們已經聽過太多這樣的話,已經不覺得訝異,卻也沒什么好說的。軍官們按照黨委在民主生活會上商議出來的結果,用著各地方言告訴百姓,到了東北之后就會租到一塊地,每年交三成稅。其他七成都歸種地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