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關于軍事裝備的交談將開始,胡秀山卻起身說道“主席,讓我先把工作交代一下。”
何銳點點頭,胡秀山做事很細致,做事是優先選擇結束一件事。程若凡這家伙曾經喜歡多線程辦事,吃了苦頭之后,就向胡秀山學習,工作完成度迅速提高。
胡秀山讓秘書把撤退命令交給負責執行的部門,這才全心全意坐回到何銳面前,把軍隊中對于武器的需求講給何銳。
為了戰勝日軍,自然需要以日軍為假想敵進行大量演習。在演習中,19式半自動步槍表現的很不錯,然而部隊還是感覺火力沒能快速壓倒日軍。需要能夠全面壓制日軍的武器裝備。作為負責這部分工作的胡秀山,總結了部隊的需求設想,提出了一整套武器思路。
何銳聽完簡介,就忍不住想笑。現階段這些武器都是設想,但是已經有了冷戰時代的感覺。突擊步槍,單兵攜帶的直射武器。
胡秀山看著何銳的神色,已經能猜出這些武器設計思路都在何銳的設想之內。而且何銳到現在都沒提出,只怕是因為何銳已經考慮清楚這些武器為什么不能去造。
既然何銳完全理解了胡秀山在說什么,胡秀山沒有往下介紹,直接問道“主席,能聽聽你的意見么”
“我的意見是,現階段先把手頭的武器給用好,尤其是使用這些武器的節奏。至于大家現在希望的那些武器,只是對現在武器的升級強化,并沒有考慮到戰爭本身的作戰體系升級。譬如,有沒有考慮裝甲力量的使用,以后部隊進攻不是靠兩條腿,而是靠裝甲戰車與裝甲運兵車進行長距離戰場機動。而且地面交戰的時候,空中的飛機是否加入了戰斗。對敵人防御陣地進行縱深轟炸,對頑固火力點進行空中投彈攻擊。”
這些內容何銳說話,胡秀山也記得,也考慮過。所以胡秀山立刻問道“主席,完成這些需要多久”
何銳當然有評估,“我們在23年結束與日本的戰爭,25年內完全解放中國。兩個五年計劃需要10年,1935年就可以實現。”
胡秀山沒吭聲,只是沿著何銳的思路考慮,神色中都是思路的遲疑。
何銳知道自己因為見識過中國工業建設偉大力量的過來人,所以對這樣的發展不僅感覺理所應當,更感覺其中有太多可以改善的環節。但是對正走在這條道路上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條既期待又完全未知的道路。
既然如此,何銳自然要承擔起領導者的責任,就是向同志們指明道路。
“秀山同志,你認為我們贏得勝利所依靠的根本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