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循不禁苦笑。這個比較還真的挺有趣,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都是中美相似度高過中英相似度。但莫里循還是勸道:“如果從國際政治角度看,進口英國的設備更有助于關系。美國是一個重商主義國家,他們的目的從來不是建立一個穩定的世界局勢。難道主席的地緣政治學說,會生出不同的分析結果”
“呵呵。地緣政治學說并沒有那么神秘,它只是一個從物理現實解釋世界的工具。從地緣政治角度,美國與其說是一個大陸國家,其實是一個島國。世界島是亞歐大陸以及非洲組成,南北美洲孤懸海外,有大洋相隔。導致了很容易有一個勢力在這個大島上稱霸。在這方面,中國雖然是亞歐大陸上的一塊,卻有著天然地理屏障與大陸其他地區隔離,有著很大的半封閉狀態。這才是中國與美國更類似的對比點。而且中美都已經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征途,美國出發的早一些,它的經驗正好能借鑒。”
莫里循沒想到何銳竟然這么有自信。中國在世界列強眼中就不是一個工業國,連第一次工業革命都沒搞明白,就別說第二次工業革命了。
但此時莫里循也不想挑刺。畢竟何銳的實力毋庸置疑,能夠提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并且對其有一套能夠自圓其說解釋的領導者,也不是沒可能實現中國工業的快速發展。
此時孜然羊肉上來了,兩人又聊了一陣,把飯菜一掃而光,便滿足的起身離開。
東北政府這邊引進美國汽車工業的意愿是真的,一年前就已經派遣了人員到福特公司考察。而且福特汽車也買了幾輛,進行了拆卸以及逆向工程。
根據在福特公司考察的考察小組說,福特的老板在幾次會面中又吹起了他的靈感。
20世紀初的一天,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亨利福特在參觀芝加哥的一家屠宰場時,深受啟發。活生生的肉牛被送進屠宰場的流水線后,經過一系列宰殺分割,從終端出來已是一塊塊新鮮的牛肉。而且整個工廠內的工人,每個人只負責其中一個步驟,效率極高。
別人看到的是機械化的宰殺過程,亨利福特看到的卻是一種全新的汽車生產模式。他聯想到如果能將這套模式復制到自己的汽車廠,那將會解決困擾自己多年的效率和成本問題。
當時全世界的汽車生產廠商已經普及了裝配線assebye模式,效率雖好于純手工模式,但工人依然需要在不同工序車間走動。福特汽車也不例外。
事實上,相比競爭對手動輒數千美元的售價,福特生產的t型車最初售價只有850美元,已經很便宜了。可福特并不滿足,為了迎合市場需求,他始終在尋找提升效率的辦法。受到屠宰場之行的啟發,福特回去便開始研究更高效的生產模式。
1913年,福特汽車的底特律工廠采用了著名的“流水線”ovgassebye生產模式,將原來裝配線改造成用傳送帶驅動。工人只需負責單一的工序,做完之后產品隨傳送帶進入下個工序,直至汽車裝配完成。
流水生產線的問世簡化了福特t型車的組裝流程,將原來涉及3000個組裝部件的工序簡化為84道工序。
根據報告,福特老板并沒有把其他的部分說完。在東北汽車考察團出發前,其實接受過相應的培訓。福特汽車的84道工序,只是福特汽車裝配線的工序。
整輛汽車3000個組裝部件是分到無數工廠去生產,福特提出的是一個零件標準,美國有大量的配件廠來生產這些零組件。
美國有著大量的工業企業,福特公司能夠通過比對價格等方法選擇合作零件供應商,還能通過競價的方式,將其零件價格打壓到很低的水平。
這部分內容,福特公司人員閉口不提,仿佛他們的零組件都是天上掉下來的,或者是一覺醒來,突然就出現在福特公司的庫房里。
東北考察人員對這件事其實非常不滿意,考察團的政委甚至寫了一份對于白人種族主義優越感的報告,字里行間都是強烈的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