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清晨6點,在東北軍于7日上午9點發動進攻的69小時后,日本參謀本部的參謀們經過大概三天不休不眠后,終于拿出了一個運兵計劃,遞交到參謀本部長上原勇作大將面前。
作戰參謀微微打著哈欠,卻還令自己以看著最飽滿的狀態為上原勇作大將做報告。平日里頗為容易亢奮,對下屬相當嚴格的上原勇作大將自己也因為三天都沒能好好休息,此時并沒有過于苛責。
本首發站點為塔讀a
“鑒于三天來各部隊都頒布了動員,各部隊休假人員都終止休假,快速歸隊。從10日開始就可以開始運輸在港口地區的部隊登船前往朝鮮。這些部隊中,九州、琉球的部隊最先出發”
參謀的報告非常可操作,依照日軍各部隊攜帶裝備前往港口的時間安排部隊登船。琉球駐軍并不認為是日本陸軍主力,卻因為其登船的方便,成為第一批緊急前往朝鮮的部隊。
上原勇作大將當然希望進入朝鮮與東北軍作戰的部隊越多越好。規模越大,反對對華戰爭的阻力就會越小。那些沒骨氣的權貴們早就忘記了當年日清戰爭與日俄戰爭時,日本是在何種艱苦的狀態下投入戰爭,并且通過贏得戰爭為日本爭取到今天的一切。
有這樣想法的并非只有上原勇作大將一個人,在將官階層,校官階層,非常多的日本軍官們都期待著戰爭快速擴大,以促進日本繼續開疆拓土的偉業。
在朝鮮,第二集團軍司令胡秀山早就知道自己要面對越來越多的日軍,為了促成這樣的目標,就一定要干凈利落的解決眼前的兩個日本師團。
各軍每半小時一次穿插部隊的位置,大地圖板的磁力小旗顯示了最新位置。很明顯,各部隊行動效率有高有低。便是有向導指引,完全陌生的朝鮮山嶺也讓習慣了平原的東北軍行軍效率降低。
這些問題以后自然要解決,胡秀山此時并沒有做出任何批評。遠處的炮聲再次隨著朝霞的升起而轟鳴起來,殲滅日本駐朝鮮軍的戰斗正式開打。
日軍并沒有坐以待斃,他們在這一天的時間內拼命的修筑著前線工事,布置作戰陣地。隨著東北軍炮擊開始,前線日軍就觀察到,東北軍的進攻部隊開始向日軍陣地移動。
最好的陣地都是我方把守著容易隱蔽的高地,陣地的地質條件容易構筑工事。在我方陣地前是一片沒有什么遮攔的開闊地,敵人向我軍發動進攻的時候,必須邁過槍林彈雨才能靠近我軍陣地。
這等事情想想很容易,但大自然中并不廣泛存在這樣的地形。就如現在日軍的防御體系,雖然占據了高地,通往高地的空地上有許多石塊,非常適合隱蔽。最重要的是,非常適合東北軍的60迫擊炮炮組隱蔽。
塔讀a,完全開源免費的網文網站
120迫擊炮率先對日軍陣地實施了轟擊,沒有一個日軍火力點能硬抗這樣的炮火。壓制住日軍炮兵的同時,步兵們的進攻開始了。
從距離4公里的出發地到2公里之間,能夠威脅東北軍的只有日軍的火炮。既然日軍火炮此時無力實施密集轟擊,東北軍進攻推進的相當順利。
從2公里開始,日軍的火力中,重機槍就能夠發揮威力。前線連長們觀察了敵人防御陣地后,立刻開始組織60迫擊炮陣地。
如何布置陣地,最有效的發揮火力是一門技術。東北軍數年來的建設,走正步,練習射擊只占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時間都是用在陣地布置,火力綜合等軍事技術方面。
這些年來,日軍始終沒有出現大規模換裝。東北軍根據這些裝備特點,進行了深入研究。各連的60迫擊炮班根據研究成果,向
著可能的日軍火力點迅猛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