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塔讀。
然而數據就是如此的冷酷,辦公室內的這幫人都是這些學校畢業的。南方雖然在洋務運動中就開始買設備辦工廠,但是京津自有優勢,在正規學校建設上,尤其是大學建設上具備很大的優勢。
南方的理工科學生數量很低。畢竟南方各大學都與外國勢力有關,外國人不需要中國本土工程師,他們需要的是懂得西方的法律、文化等方面知識的中國人為他們所用。
中國各種技術類學校中,最興盛的是軍校。在這么一個戰亂時代,各地都辦軍校。雖然質量與列強有不小差距,但是數量上不錯。而各省軍校都接到命令,前往京城鄭州等待整編,過期不到者統統取消其學歷認證。
此時在鄭州已經集結了大概一萬多名各地軍校的教師以及學生,北洋軍校則由國防軍直接接管。
許嘉只是把統計數據講了一下,到1924年6月,納入到全國人口統計范圍內,能夠聯系上的各大學的大學畢業生共13萬7千600人,其中東北大學畢業的6萬4千751人。
新式中小學校是在1900年后開始在國內興辦,時間晚,除東北之外,高中以及等同學歷民國中學生的學生64萬人,小學生674萬人。
算上東北的話,數字樂觀了許多。東北過去不到10年里全面掃盲,強制義務教育。東北是一個移民區,人口構成與現在的中國普遍人口結構不太一樣。難民比例大,青壯年比例大,單身比例大。這些年的穩定環境下,嬰幼兒比例大。學齡兒童少年比例只有10。
內外蒙人口比例又是此時的游牧特色,地廣人稀,逐水草而居。這些年修了些水庫,并且采取了適合當地牧野以及生態發展的技術,定居人口多了些,卻還是牧區特色。
東北400萬兒童少年都被強制接受教育,由于不少人是少年時被強制義務教育,小學生升中學比例勉強達到了30。但兒童時期就接受義務教育的,升中學比例就達到了54。
有這么一個數字,是因為由于男女平等政策下,整個東北的產業工人數量已經達到了270萬,農業工人260萬。工人以及國營農場的子弟全都接受了強制義務教育,鼓勵孩子們小學畢業后上中學。這些產業工人以及農業工人接受了掃盲后,很明顯的注意到,初中生們的就業空間就是比小學生大,工資也高。既然有讓自己孩子上初中的機會,自然順水推舟。
塔。讀開源免。費的網文網站
到1924年6月,民國的全部家底就這么多。勉強1000萬小學生,200萬初中生,90萬高學生,不到14萬大學生。全部這1304萬的學生中,課時知識比例中語文大約占40,數學20,體育10,外語10全靠東北京津各地教會學堂,歷史8,地理5、音樂繪畫3,物理3,化學1,其他課程學時比例基本可以忽略不計。